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援外医疗队赴巴基斯坦建“二甲医院”

2018-05-18 05:02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你们来了我们就不怕生病了”

2017年9月,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开始为期两年的医疗服务。这是我国派出的第一支常驻非洲以外国家的援外医疗队。来自红会999急救中心医生雷振华、崔影,护士邱乙津、迟毅超成为从北京出发的医疗队首批成员。“白手起家”,仅仅用了一个多月,就使相当于国内二甲医院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正式对外开放。7个半月的时间,他们在方圆3公里的港口医院完成了近千人次的免费诊疗和医疗服务保障。

“风之门”满目黄沙

“空旷”“荒凉”——这是医疗队的成员们对初次踏上巴基斯坦这块土地的印象。“刚下飞机,放眼望去满目黄沙。”雷振华说。这个号称“风之门”的瓜达尔港给刚下飞机的他们带来了一拨视觉与感官上的双重刺激。40℃的热浪,裹挟着黄沙扑面而来,所见之处,大片大片的荒漠景象。

“出发前上网搜索了一些信息,知道巴基斯坦战乱争端较多,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只有身临其境,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心理上强大的压迫感。”航空医疗出身的护士迟毅超告诉记者,从机场到港口的路上,全程都是全副武装的军队护送。“一出机场,就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到有点窒息的氛围,负责安全保障的人员全部蒙面只露出两只眼睛,这种景象分分钟提醒着你危险随处可在。如果没有组织保障和护卫,我想我们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迟毅超说。

40℃高温手摇发电

第一批奔赴瓜达尔港的12名医疗队队员分别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2017年5月初,在瓜达尔港区内靠近边缘的位置,由我国援助建起了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也就是雷振华和他带领的队员们7个半月来日常工作的地方。之所以选址在港区边缘的地带搭建医院,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当地爆炸恐怖事件不断,中方在港口设立了三个岗哨,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港口保护起来。另一方面,医院的位置也方便当地民众前来就医,同时也能为中资企业员工提供医疗保障和服务。急救中心按照国内二级甲等的医院标准,所有医疗服务免费提供。

刚去的时候医院里空空荡荡,救护车、发电机、X光机,空调、化验检验设备……所有的物资仪器设备包括办公桌椅,都得靠医护人员自己搬运安装。医疗队队员、护士邱乙津回忆着,在搬运那台沉甸甸的X光机的时候,雷振华的手被砸到骨折,三个月之后才逐渐恢复。

没有电,全靠一台手摇发电机,迟毅超和雷振华这两位医疗队里的男士就自己加油,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手摇发电。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而这个零起点的现状并没有把大伙儿的意志打垮。医疗仪器、药品、生活物资、应急救护车就靠着12名队员的双手搬运一步步到位。“白手起家,那一刻真是深刻地体会到这个词的含义。”队员们说。

7个多月的时间,让他们习惯了在没有房顶的“小超市”里,翻拣寻觅一些生活必需品,买趟东西头上一层灰,成群的苍蝇,到后来都不再轰了。

7个半月瘦了30斤

整个港控区占地面积3公里左右,7个半月的时间,医疗队员们的活动范围仅仅是这方圆3公里的区域。“刚去的时候没有电视,上网也只有2G的网络,国内十几秒的一个短视频我们得下一个小时”。单调而枯燥,让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瓜达尔是一个减肥的好地方。”迟毅超笑着说:“走的时候87公斤,离开的时候72公斤,整整瘦了15公斤。”

没事做的时候,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跑步。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倒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了。队员们说,那里的饮食以牛羊虾为主,蔬菜很少。于是他们就开始尝试用自己从国内带来的种子种菜。小白菜、鸡毛菜、丝瓜、小葱……有时候有船回来,给他们带来一些青菜,能吃到西红柿炒鸡蛋就算是很大的幸福了。

专门派出一名女医生

出于宗教信仰,当地女性还是喜欢找女医生看病,为此,这次红会999急救中心专门派了一名有外科背景的女医生崔影。由于当地蚊虫多,特别是席虫叮咬严重,同时加上日晒、缺水等问题,当地妇女腰腿痛、皮肤病、阴道炎等疾病都很常见,腹泻、疟疾更是普遍。“我们了解到当地人家里假如有一桶水,谁出去工作就先洗,然后孩子、老人、妇女等再洗。长期恶劣的卫生条件,导致妇女病很多。”崔影说。另外,城市供水系统不健全,管道年久失修,巴基斯坦长期缺水,同时污染严重,水质呈酸性,细菌含量过高,这也导致肠道疾病和腹泻的病例非常普遍。 

急救中心的药品是由红会募捐,再从国内运往巴基斯坦的,数量相对有限,一些高血压、糖尿病人,需要长期用药的,也只能临时处置后,劝转到当地医院。而长年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下,当地人健康意识很差。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医疗队开始为他们开展健康体检。7个半月的时间,累计体检了300余人次,门诊日常看病将近1000人次,患者中巴基斯坦人占到了一半左右,到后期每天门诊量都已达20至30人次,这个数字在当地来说已很可观。每周医疗队还会召集当地人“开班授课”,教他们如何防“四害”以及一些基本的防病卫生知识。

一名30多岁的巴基斯坦当地男性患者,因为结石疼得厉害,找到医疗队,当班的医生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先帮他对症止痛,又反复叮咛要尽快去卡拉奇手术。为了表达对中国医生的感谢,病人送来了螃蟹。中国还在巴基斯坦建立了一所小学,去年12月,学生们体检后,用学习的中文自发唱起了《茉莉花》来表达谢意。在异国他乡那种情境下,听到来自祖国的民歌,队员们感到既亲切又感动,与当地人的情谊就这样在诊疗的日常工作中不知不觉一点点建立起来。

护送老人孩子去手术

医疗援助有平淡的日常,也有惊险的时刻。国家卫计委主导在当地开展了“健康快车巴基斯坦光明行”,由301医院和红会合作,在卡拉奇做了200例左右的白内障手术。当时在瓜达尔港也筛查出了几个病人,其中两位老人和一个小男孩需要被送到卡拉奇接受来自中国医生的手术。迟毅超和中国红会的一名协调员一起承担起了护送病人的任务。“那段时间,局势动荡,抢劫、枪杀时有发生,我们每个车上都配备了3至4名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周边的环境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即便是这样,迟毅超还是将两位老人和孩子平安送达卡拉奇进行手术。

医疗队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当地人,还有中方工作人员。有工人从楼上不慎跌落,还有一次被钢管弹起撞击到胸口,医疗队都在夜间紧急出动救护车。“你们来了,我们就不怕生病了。”中方的工作人员这样感叹说。

希望培养好当地医生

因为贫穷,很多当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龄,这一点令开始接触当地病患的中方医生们感到困惑和吃惊。“有一次看病期间,我问翻译病人为什么不填写age?”“sorry,I don’t know。(抱歉,我不知道。)”很多老人和妇女面对这样的问题也只是一脸茫然。

中国医疗队白手起家,也努力让这片饱受战乱和贫穷的土地和人民能远离病痛疾苦。记者了解到,首个急救中心在瓜达尔港落地后,我国红十字会还将沿着中巴经济走廊陆续建设若干急救单元,组成应急救护、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带,搭建一条急救走廊,从而弥补经济走廊沿线应急救护和卫生服务的不足。按照项目预期,要用两年时间、四批医疗队希望能带教出一批当地医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医疗队员们心中的目标。如今,第二批援外医疗队再次启程了。

“想家是肯定的”。由于时差,每天医疗队下班的时候,国内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雷振华去年赴巴时,女儿还不到3岁,而当圆满完成任务要回国的消息传来时,女儿却怎么也不肯相信了。在巴基斯坦期间,邱乙津的父亲肝腹水,病情突然恶化,由于当时她正在急救中心负责体检抽血,那段时间又赶上当地人游行示威,局势动荡,艰难的思虑后,邱乙津选择了留在当地没有回国,就这样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我回家的路上肯定会有好多人不放心,工作为重,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浓重的亲情,被她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徐晶晶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