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理想之火 信仰之光

2018-05-26 01:53 新华网

来源标题:理想之火 信仰之光

理想之火 信仰之光

——读《火红的年代——赵富林同志回忆录》有感

岁月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捧读《火红的年代———赵富林同志回忆录》一书,心潮澎湃,豁然开朗。赵富林曾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该书回忆了建国初期他在枣阳工作时一些难忘的人和事,是一代人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青春记忆,也是枣阳儿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写照,燃烧着理想之火,闪耀着信仰之光。

掩卷沉思,前辈们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关心群众冷暖等宝贵品质激荡人心,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勤奋学习

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引以为荣的优秀传统和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青年时代,赵富林在枣阳担任组织部长和书记处书记,工作繁忙,但是他并没放松学习,每回下乡,他都带着课本和作业本,随时随地抓住时间读书,并把知识点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像吃饭一样对待学习,只要每天吃饭,就要每天学习。所有的发言、汇报、讲话全部自己构思,自己组织语言,这个好习惯保持了几十年,即使后来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依然坚持,只有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他才和工作人员共同研究起草报告稿。赵富林有一个学习的诀窍:记笔记。看报纸读书记笔记,开会听报告学文件记笔记,下乡调研记笔记,思考感悟记笔记,不懂不会的记笔记,事后或咀嚼或请教,直到学懂弄通为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文革”中,他因记笔记还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但痴心不改,一记到底,积累了好几百万字。记笔记的背后,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学做相长,其乐无穷。积沙成塔,通过学习,认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把握能力、落实执行能力与日俱增,工作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真抓实干造福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说“幸福都是干出来的”,真抓实干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法宝,也是《火红的年代———赵富林同志回忆录》一书的主线。

建国初期,枣阳百废待兴,要办的事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县委的带领下,赵富林认准一条,真抓实干,不放空炮,取信于民。下地给群众割麦,帮乡亲们颗粒归仓;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请教农业专家和种田能手,分析土壤特点和农作物习性,因地制宜,科学耕种;兴修水利设施,改变望天收的局面;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单位亩产。经过几年不懈努力,枣阳的农业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干劲更足了。

选拔干部,赵富林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凭实绩依德才用干部。县委坚持组织考核,集体讨论决定。就这样,从1954年到1956年,赵富林任县委组织部长和书记处书记期间,全县提拔了一大批年轻的,有初中、高中文化的优秀干部到县、区、乡镇领导岗位,其中25岁以下的占60%。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是干,要俯身一线,

真抓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建党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则祸害无穷。《火红的年代———赵富林同志回忆录》通篇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有些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

1957年下半年,农业浮夸风不可避免地吹到了枣阳。吴店向县委报告一个粮食高产典型,说徐楼乡“亩产万斤粮”,县委很振奋,迅速将“喜讯”报给了地委,并准备在吴店开现场会,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县委派赵富林提前踩点,为召开现场会做准备。赵富林赶到了徐楼乡,找到了典型的创造者———徐楼乡团支部书记盛正发了解情况。从盛正发的介绍和汇报中,赵富林发现了很多脱离实际的情况,就请区委书记耿纯民与盛正发核实,盛正发感觉到上级领导对他的亩产有怀疑,情绪激动地说高产试验田里的粮食产量千真万确。为了掌握实情,赵富林又派区委组织委员贾长泽去找脱谷打场的群众询问,打场的社员也遮遮掩掩、支支吾吾。没办法,赵富林又派区委副书记刘焕贞到粮管所找收粮员杨先华问情况,杨先华说,盛正发将好几块地的稻谷收割后,集中在一亩地里打谷,把打出来的稻谷集中过磅,重量过万斤,高产“典型”就如此堂而皇之地产生了。

“典型”真相大白后,盛正发哭了,他说自己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了不少“高产典型”,自己也想为吴店“创造”一个典型,扬名争光。

赵富林如实将情况向县委、地委作了汇报,取消了现场会。如果赵富林顺水推舟,这个“典型”也许就瓜熟蒂落了。联系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一不正之风,他实事求是的做法,显得特别可贵。

关心群众冷暖密切联系群众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是伦理道德在公共领域中的延伸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政德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的冷暖搁在心上。赵富林关心爱护群众的往事,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心头发热。

1956年12月23日,枣南山区大雪纷飞。移民村赵家湾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怎么样呢?赵富林不放心,决定去看看。山高路险,又下着大雪,区里要安排马匹来接,赵富林谢绝了。他和组织干事熊明堂拄着树棍在风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60多里。果然,入村走访,赵家湾有两户群众房屋透风漏水,三户群众缺口粮,一户生病无钱医治。赵富林随即安排区、社里干部把这两户房子修好,从社里调剂350斤粮食,解决了三户缺粮户的吃饭问题,协调信用社借50元钱给患病乡亲赵远山治病。

如果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哪怕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反之,哪怕举手之劳,也要找千奇百怪的理由和借口来敷衍塞责。

在枣阳的5年工作历程回顾中,有太多值得回忆和记录的人和事,但赵富林却专门拿出一篇写农民朋友王用元,讲述了在他家住队的情景,可见群众在他心中的位置和分量。王用元的勤劳善良、质朴大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新月异雄鸡去,国泰民安忠犬来。让我们牢记“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以赵老为榜样,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十九大确立的美好景愿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作者:李锋 李海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