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系列冰箱贴,在今年的7月19日迎来上市一周年。
自2024年7月19日开售以来,3个月卖出8万个、6个月80万个、8个月100万个、一周年200万个……不断突破的销售纪录、排队抢购的火热场面,让这套冰箱贴成了当之无愧的文化“顶流”,也创下了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更成为带动整个文博界、文创界火热“出圈”的文化现象。
凤冠冰箱贴的原型为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依明代万历时期礼制,镶嵌红、蓝宝石百余颗,珍珠四千余颗,淋漓尽致展现了明代皇家的美学风范,极具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据载,凤冠主人孝端皇后王喜姐谦恭温良,管理后宫井井有条,同时还减少后宫开支用以救济灾民、发放军饷,并向万历皇帝婉转进言以保护忠臣,很受万历皇帝敬重。四百多年来,这顶金翠交辉的皇家冠冕早已不再高悬于庙堂之上,也不再沉睡于定陵之下,甚至不甘于只是受顶级保护置身于展柜之内,它还要随着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观众们“回家”。
在木质凤冠冰箱贴上市一周年纪念日前夕,新华网文化产业中心专访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负责人廖飞,分享以凤冠冰箱贴为代表的国博文创背后的故事,讲述一件件跨越千百年而来的国宝级文物,如何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社交搭子”,一枚枚精致与潮流融合的博物馆文创,如何展露传统文化最精深幽微的美。
以下为访谈实录:
以文创产品的火爆让更多人能够关注背后的文化,这是我们的目的
新华网文化产业:凤冠冰箱贴上市即将满一周年,火爆依旧。这一年来,围绕“凤冠”有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
廖飞:凤冠木质冰箱贴于2024年7月19日正式上市销售,首日下午3点开售至闭馆的2小时内即售出1700件,次日剩余1300件库存也在半天内售罄。两个多月后,推出了金属款冰箱贴。
截至2025年3月25日,该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预计到2025年7月19日周年纪念日时总销量将突破200万件。这款产品带动了整个凤冠系列文创的热销,目前衍生产品已扩展至30余款,包括笔记本、毛绒玩具、马面裙、雪糕、音乐盒、拼插积木,形成了“以爆款带长尾”的文创生态链,希望进一步扩大文物本身影响力,吸引更多圈层的受众关注文物本身。
凤冠作为国家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2023年起,我们发现大量观众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与凤冠的创意合影,随后便启动系列研发。早期推出的笔记本、书签等产品已取得良好反响,而2024年冰箱贴的推出使整个系列迎来爆发式增长。这款产品的成功印证了“文物活化”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的可能性。
当一件冰箱贴被装裱成案头装饰,其承载的文化传播价值已超越商业数据
新华网文化产业:在国博文创的开发运营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教育意义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凤冠”系列对传统文化IP活化有哪些启示?
廖飞:博物馆文创的核心使命是让文物“活”进现代生活。当一件冰箱贴被装裱成案头装饰,当AR技术让青年主动探究文物历史,其承载的文化传播价值已超越商业数据。
凤冠系列的成功证明,文物活化需通过年轻群体的生活场景实现文化渗透。我们聚焦“衣食住行”开发实用型文创,并在产品中融入AR等科技元素,以多功能设计贴近现代生活方式。
当前90后、00后是消费主力,唯有持续创新交互形式与文化表达,才能让传统IP焕发持久生命力。
新华网文化产业:国博在文物IP筛选上有哪些标准?如何评估一个文化IP是否会“火”?
廖飞:我们会用“火”的标准,去用心做好每一款产品,但是哪个会火,实在很难预测。
我们会从三个维度进行筛选,其中包括:教科书级认知度像四羊方尊与后母戊鼎、学术艺术价值、以及自媒体时代的新关注点。我们建立了包含6大门类的文物资源库,重点关注年轻观众在社交平台自发传播的文物。例如,近期推出的“古代中国”系列,就是从8个历史时期各选取1件代表性文物进行深度开发。
新华网文化产业:国博下一步会重点开发哪些文物IP?
廖飞:下一步将以“古代中国”为主题,系统开发8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文物,包括远古时期的陶鹰鼎、夏商西周的后母戊鼎、春秋战国的青铜冰鉴等。同时,我们目前推出的一款冰箱贴兼项链也很受欢迎,是以唐代李静训墓出土的嵌宝石珍珠金项链为原型,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
策划:李欣
统筹:王碧姣
采访:高子涵
文案:王坤朔 李广宏
拍摄:丁梓朔 王天惟
剪辑:张融宽
设计:吕芷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