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26日电 题:滩涂上,保护与科普共绘“候鸟天堂”——走进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新华社记者陈浩明、董雪
在长江入海口处的上海崇明岛最东端,一片广袤的湿地映入眼帘:茂密的芦苇随风起伏,四座木屋状的科普展馆分布其间。虽非候鸟迁徙旺季,仍可见多种鸟类栖息觅食,鸟鸣声此起彼伏。这里便是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走进这座大都市里的“候鸟天堂”,记者了解到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上的新做法、新成效。
崇明东滩有“候鸟加油站”之称,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很多候鸟无法一次性飞完全程,需要中途停留在这里补给能量。
2013年9月,上海启动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达11.6亿元。“在生态修复上我们从未松懈,目前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二次入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我们相信未来控制压力会越来越轻。”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介绍,“相较去年,二次入侵互花米草的面积大大减少,目前估算约减少70%。”
生态修复区内人工种植的海三棱藨草面积也大幅增长。“我们去年在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内的一片新区域进行了海三棱藨草的恢复,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亩的面积,为候鸟又创造了一片良好的栖息区域。”钮栋梁说,有海三棱藨草生长的区域食物比较丰富,候鸟在越冬时尤其喜欢。
针对海漂垃圾问题,保护区自去年起与复旦大学开展合作,将竹竿、泡沫等海漂垃圾“变废为宝”,建成供鸟类繁殖的生态浮岛,有效解决鸟卵及幼鸟被暴雨冲走或被黄鼬叼走的问题。监测数据显示,反嘴鹬和黑翅长脚鹬在浮岛上的繁殖成活率达60%以上,较自然栖息地提高一倍。
湿地保护日见成效,让光顾保护区的鸟类越来越多样。如今,保护区鸟类名录中记录的种类已达3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2种。
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保护区还常态化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动,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鸟类知识、增强共同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
“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来东滩观鸟。这里景色很美,科普馆的专业讲解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上海市民葛岸林告诉记者。
自2022年起,保护区每年12月初定期举办为期两至三天的“社区观鸟生活节”,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参与。钮栋梁说:“去年我们将活动升级为持续近3个月的‘社区观鸟生活季’,在保护区及社区开展丰富的配套活动,让参与者在感受到生态之美的同时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未来,保护区将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持续推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钮栋梁说,“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基地智能化设施建设,开发更丰富、更有特色的科普宣教活动路线,为公众带来更优质的科普游览体验,让保护与科普共同为‘候鸟天堂’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