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外卖大战”十分激烈。外卖骑手穿梭在各类店铺与写字楼中,争分夺秒地完成订单。网络上,关于骑手收入的讨论热烈,山东省海报新闻记者周凌峰、张一帆体验完外卖骑手的生活后,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经历感受。
我在现场丨记者跑外卖,4小时挣88
夏天的外卖江湖,被平台补贴搅成了“一锅粥”。
消费者对着“满20减15”的弹窗疯狂下单,商家们看着“0元购”“1元购”订单直呼忙不过来,穿着红、蓝、黄马甲的骑手们在车流里上演着现实版“速度与激情”。
网络上,“外卖骑手日入过千”的视频像病毒般传播;镜头里,骑手的保温箱塞满订单,手机不断弹出到账提示,配文写着“努力就能暴富”。可评论区里,更多骑手在吐槽“超时一秒扣5块”“这些视频是拿命换流量”……
我不禁好奇:骑手的真实收入如何?那些收入,真能匹配他们的惊险?
作为记者,我见过太多被流量扭曲的真相。既然“日入过千”的争议沸沸扬扬,不如自己跑一趟,在车流中寻找答案。
(一)
最初的策划案上,“朝九晚五体验”几个字写得很轻松。
翻阅多个城市的外卖数据后,我才发现:北方城市的午餐高峰从11点持续到13点,南方的晚高峰能延续到21点甚至更晚,写字楼聚集区的订单高峰比居民区早40分钟。
最终,我决定瞄准午晚两个高峰——这是所有城市的通用时间。
接下来,就是注册平台。在系统中输入各项信息后,APP会弹出“新手必修课”,具体内容涵盖“如何利用平台接单送餐”“餐品超时和撒漏时的道歉话术”“联系不上顾客该如何处理”等重要事项。看到“送餐迟到、餐品撒漏”的条款时,我突然意识到:这行的规矩,比写字楼里的考勤制度还要细致。
最让我揪心的是安全条款。平台反复强调“不超速”“不逆行”,却只字不提如何保障。相反,对于骑手的人身意外险,倒是醒目地提醒着“2.5元/人/天”。
逛论坛时,我看到有骑手发帖称:“系统给的时间,不闯红灯根本送不完。”
当时我只当是抱怨,轮到自己送外卖,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配送时间倒计时”,我的后背竟有些发凉。
(二)
7月19日11点05分,我点击“上线”按钮,准备开启“骑手”的一天。
电动车踏板上,放着一个新买的保温箱和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
第一单来得很快,我骑着家用电动车慢悠悠地出发,心里盘算着“一小时送3单,日入过百不难”。
配送费5.3元,平台补贴2元,天气补贴1.3元,收入合计8.6元。我攥着手机按导航跑,顺利完成第一单。送完后却发现,这一单居然用了半小时?
“新人吧?”路过的外卖骑手瞥了眼我的箱子。
“这么送,时薪撑死20块。”他的保温箱里塞着好几个餐袋,“顺路单要叠着接,否则入不敷出。”
记者的第一单,收入8.6元(配送费5.3元;平台动态补贴2元;天气奖励1.3元)
午高峰的“教训”来得很快。不到13点,电动车突然发出“电量低”的警报——不到2小时,它就撑不住了。我眼睁睁看着其他骑手在换电站30秒换好电池,而我的车只能趴在路边“喘息”。
在这期间,我送了7单,收入40.5元。其中一单因餐品撒漏被顾客取消,扣了7.5元。电动车上的矿泉水瓶被晒得发烫,我盯着手机上被取消的订单和那瓶没开封的水,脑子有点发懵。
外卖平台提示,其中一笔订单因餐损违规被取消配送,该笔订单因违规扣款7.5元。图源:海报新闻
下午3点,我路过一家商场的停车场。
远处的树荫下,十几个骑手正围坐着,有人快速扒着盒饭,有人对着手机算账。
“日入过千?”一个戴头盔的大哥笑出声,“得把电动车焊在身上,再不吃不喝跑20小时。”
外卖骑手真的能“日入过千”吗?工作时间过半,我心里隐约有了答案。
(三)
傍晚5点,电动车电量充至70%。我决定再次上线“骑手”,专跑写字楼、居民区扎堆的商圈。
送餐途中,有位穿着家居服的姑娘在电话里说“我下楼取,不用你上来”;还有位女士听到敲门声,小跑着开门:“让你久等啦”;还有跑同一写字楼的骑手,告诉我最快的上楼路径……这些温暖瞬间,为疲惫的一天带来短暂安慰。
或许骑手们争分夺秒追赶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善意。
晚高峰结束时,我送了10单,收入50.2元。
夕阳把车流染成金色,骑手们仍在攥紧电门狂奔——有的外卖箱里是加班族的晚餐,有的是为孩子买的退烧药,有的是一束表达心意的鲜花……
晚高峰结束时,排行榜上有人送了150单。排在4123名的我,电动车里程停在39.6公里。这39.6公里里,交织着商家催单的喇叭声、顾客门前的脚步声和骑手换电池时的喘息声。
中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我跑完了17笔订单,累计收入最终定格在88.1元。
原来“日入过千”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它是被流量放大的幻影。真实的外卖江湖里,更多人在计算:今天能多送2单吗?电动车电量够不够?那句“谢谢”,还能不能再听到一次?
外卖骑手正在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来源:海报新闻
(四)
稿件《记者体验外卖大战:4小时送17单挣88元,“日入千元”是神话还是笑话》发出那天,我盯着评论区手心冒汗——既害怕有用户说“记者故意卖惨”,又害怕骑手觉得“没说到点子上”。
直到看到一条留言:“没调查就没发言权,要是媒体都这样,舆论环境能好一半。”
那一刻,我的脸竟有些发烫。
剪辑相关视频时,我和同事坚持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不仅要陈述事件本身,更要让用户感到媒体就在身边。因此,我们用网上热议的“领导说过最离谱的话”作为视频片头,尝试打破用户对媒体“一本正经”“严肃”的刻板印象。
此外,我们剪进了焦急的等待、爬楼的脚步、顾客匆忙开门等细节,真实呈现外卖骑手的工作状态。
作为一名刚入行2年的新人记者,我始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若不能以第一视角还原事件,读者凭什么相信你的内容?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每份准时送达的外卖背后,都藏着一个普通人的生计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