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吕玉和。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对于19岁参军、历经5年抗战的105岁老战士吕玉和而言,那些在战场上面对的生死之痛,至今仍记忆犹新。吕玉和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一生刚强,唯一一次见他流泪,便是提起牺牲的战友。
采访过程中,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总是不自觉地摩挲着胸口的奖章。回忆起那段岁月,有故土被侵略的国仇家恨,有战友捐躯的刻骨铭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战火很快烧到山东。当年12月27日,山东省会济南被日军占领,12月31日,泰安市沦陷。
大敌当前,1938年1月1日清晨,在位于泰安市东南部的徂徕山头,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数以百计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拿起武器,誓死保卫家园。
泰安,是吕玉和的家乡,也是在这里,这支成立于徂徕山,后续被整编为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的队伍,打响了山东省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少年吕玉和亲眼目睹日寇烧杀抢掠,故土民不聊生,又见身边年长的有志青年纷纷加入革命队伍,这让刚刚成年的吕玉和坐不住了。
“那时我恨透了日本鬼子,却不知该如何反抗。”出生在泰安农村的吕玉和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他成绩很好,“本想靠读书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侵略者来了,书读不成了,村子也被祸害得不成样子。”
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机,吕玉和第一次对书本上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了深刻理解。与吕玉和要好的几名同学中,有人率先接触到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誓死不当亡国奴”“脱下长衫上战场”的信念在几个青年心中扎根。
1940年,随着山东抗日力量的发展,吕玉和与同村几名青年决定投军报国。不到19岁的吕玉和向母亲表达了参军的想法,心疼小儿子的吕母并没有同意。
面对母亲的不舍,吕玉和留下一张字条,毅然趁着夜色离家。“八路军打仗勇敢不怕死,不打人不骂人,我一定要参军打鬼子。”
“当时在莱芜,四支队是主力部队,敌人最是仇恨,当时敌人的口号就是‘消灭四支队,活捉徐向前’。”参军后,吕玉和随部队转战莱芜,刚入伍一个多月就遭遇“扫荡”。
“每天吃不上饭,睡不上觉,没多久我的脚就肿了,但我的情绪依然很高涨,盼着能上战场杀敌。”让吕玉和没想到的是,自己第一次直面日军不是在战场,而是在筹粮的路上。
反“扫荡”时期,除了跟着部队日夜行军,休整时,吕玉和因为人机灵,做事也积极,经常跟着有经验的老兵去周边村子筹集粮食、打探情报。
“有一次,我们刚到一个村子没多久,就远远听到有一群日本兵进村了,但我们只有三个人两条枪,没办法,只能找地方先躲起来。”为掩护战友,一名年长的战士故意暴露引开敌人,吕玉和则和另一名战友借机突围。
“没承想七八个鬼子个个有枪,大部分被大哥引开,但还有两个朝着我的方向搜查,越走越近,我越来越紧张。鬼子的刺刀往草垛里插,我拿的枪里没有子弹,藏着根本躲不过去。草垛子旁边就是一个小山沟,我当时心想,拼一把,就算死,也要拉上两个鬼子陪葬。”
于是,19岁的吕玉和没有因为紧张而坐以待毙,在鬼子的刺刀插向草垛的瞬间,猛然冲出去,用枪托狠狠撞掉鬼子的刺刀,趁着鬼子没有反应过来,他将一个撞倒,一个推下山沟,然后拼命地跑。
那一次,只有吕玉和一个人活着回到了部队。虽然捡了一条命,但昨天还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今天却阴阳两隔,这种痛苦他永生难忘。
后来,吕玉和数不清自己打过多少场仗,遇到过多少敌人,但牺牲战友的面容他都深深刻在心里。在战场上与敌人遭遇时,他没有再害怕过,“横竖都是一条命,我多活一天都是运气,我活着,就得替牺牲的战友打鬼子!”
带着这份信念,吕玉和转战南北,从前方到后方,无论上战场还是做通讯员、教导员,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直到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