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8月12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写下的一段话。2025年,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20年来,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皇皇巨著到乡村文化礼堂里的悠扬戏曲,从西湖、大运河、良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到“文化新三样”的扬帆出海,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八项工程”,文化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稽中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从去年起,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
浙江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五代之前,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绍兴,我们一直没有找到重大的考古实证来证实它,这个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里发现了越国时期的高等级的建筑基址的存在,实证了文献记载的越王勾践建城的历史。”
稽中遗址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通往绍兴2500年悠久历史的大门,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述说着千百年来的变迁。俯瞰古城,城中央、闹市区,这条街便是仓桥直街,这里的传统民居都留着浓浓的“老绍兴”味,特别是这里的青石板路一下子就让人想起记忆中的江南水乡。
2001年,绍兴启动仓桥直街的保护修缮工程,马国强参与了当时的改造工作,他们把原来的柏油路面换成了青石板路,并对民居的管道设施进行了更新。但是,对于古街民居,是拆“古”建“新”,还是“原汁原味”地保护?其实绍兴人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古城保护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了仓桥直街。他嘱咐当地干部,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保护工作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这三条原则,从此贯穿于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早在20多年前,习近平在浙江对发展文化工作就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实践。2003年7月,他提出省域发展顶层设计“八八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其中重要内容。2005年7月28日、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从提升公民素质到打造文化精品,从文化研究到文化保护,从发展文化产业到巩固文化阵地,从文化传播到培养文化人才,“八项工程”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臧峰宇:“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八项工程’提出了逻辑缜密的系统架构,擦亮了浙江历史文脉的标识,使浙江的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提高了浙江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实践的依据。从文化的深处谋划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仓桥直街最终有840多户老居民留居老屋、43座老台门得以保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每次来仓桥直街,周筱芳都会去一家手工店看一看,回顾仓桥直街20多年保护之路,“保护老房子,留下老住户”始终是唯一原则,这也是老街始终保有烟火气的原因之一。老街虽然“面子”上和过去没有太大区别,“里子”却发生了不少变化。
绍兴居民王黄兴:“原来背后这条河很臭,河水发黑,居民污水直接往河里倒。改造之后,每户居民污水管道都安装了,政府把清爽的河水引进来了。以前河道看不见鱼,现在很干净了。”
让百姓不仅愿意留下来,而且生活得更好,这种努力也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河水越来越清,景观越来越靓,游客越来越多,但老街还是那条老街,底色依然没有变。
仓桥直街历史街区20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浙江文化保护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生动注脚。截至2024年底,浙江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名镇94个、历史文化街区107片、历史建筑1.1万幢,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三个世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用现代影像技术将散落全球的1.2万余件国宝汇聚在一起。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绵延不绝。如何挖掘文化内涵,让艺术直抵人心?打造文化精品无疑是最佳路径之一。
从今年1月亮相以来,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倾力打造的剧目《我的大观园》,便在演出市场掀起热潮。巡演所到之处,都一票难求。
与以往由传统戏曲演绎的《红楼梦》不同,《我的大观园》以贾宝玉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红楼”世界,视角和叙事方式的改变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和体验感。
这些年来,如何持续创新,让越剧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是创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而这实际上源于20年前,他们收到的一封信。
2004年,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发去贺信,勉励剧团“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他的信给大家指明了方向。
守正创新之中,精品之作构筑了新时代的“满园春色”。拥有越剧、昆剧、京剧、婺剧等18个剧种和58个省级以上戏曲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浙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来,浙江戏曲界坚持守正创新,涌现了一批人才,创作了一批现象级作品。
与此同时,浙江文化产业也在加速蝶变。从《黑神话:悟空》到短剧占据全球越来越多用户的手机屏幕,这些充满创意与科技感的文化作品,不仅展示了浙江文化产业的创新实力,也预示着“文化+科技”的无限潜力。文化产业促进工程,使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与创新,更在于它能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是最终落脚点。如今,101个乡村美术馆让水墨江南融入田间地头,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从大篷车送戏下乡到建成1.4万多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从农家书屋覆盖行政村到城市书房遍及街巷,浙江文化服务深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臧峰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思想和文化主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20年前,“八项工程”启动之初,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深情写道:“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回望浙江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引领下所走过的这20年,从建设文化大省到迈向文化强省,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