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思想淬炼燃明烛 抗战青春绘光谱

2025-08-15 03:46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思想淬炼燃明烛 抗战青春绘光谱

 

扫二维码观看 《淬火青春》主题视频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

80年前,我们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军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通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经受了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严峻复杂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今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本报推出“淬火青春”特别报道,从青年成长的角度,用大量案例展现青年人在抗日烽火的大熔炉中锻造“烈火真金”的思想轨迹。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是1937年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时的题词。这一题词,是对抗战时期先后成立的30多所年轻干部学校培养人才的精准描述,像一支明烛,照亮那个烽火年代的思想淬炼之路。

淬炼优良作风

青年战士践行“延安精神”

延安和西安,两座相距仅仅300多公里的古城,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深刻的作风较量中揭示出“思想淬炼”的奥秘:优良作风赢得人心、赢得天下。

延安作风,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独特革命精神风貌。它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土壤中,又在抗战时期延安整风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对延安作风的新气象,毛泽东曾用“十个没有”来概括,即“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勾勒出干部清正、政治清明、同甘共苦、干群和谐的生动图景。

同“延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着国民党做派的“西安作风”。国民党背叛革命后,政治蜕化、作风腐化,欺压百姓之风愈演愈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很多官员大发国难财,时人批评“前方吃紧,伤师失地;后方紧吃,醉生梦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接收变成了“劫收”,老百姓讥讽为“五子登科”,即抢金子、换车子、霸女子、占房子、要票子。

“延安作风”和“西安作风”,一面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另一面却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面是“十个没有”,另一面却是“五子登科”……在这鲜明的差异中,我们看到了这两种作风不同的群众立场、不同的纪律约束、不同的思想根基。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得政权和国民党在大陆为什么失去政权的生动注脚。所以1940年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考察时坚定地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如此就不难理解,在抗战时期,为什么延安精神如磁场般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令他们“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大生产运动”正是淬炼好作风的生动例证。无数年轻战士投身其中,践行什么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警备三旅八团二连的郝树才就是一位“爬也爬到延安城”的青年战士。1935年8月,他听说红军在延川一带活动,毅然甩掉揽工放羊鞭,长途跋涉,赶到永坪镇参加红军,后被编入红二十五军二五〇团机枪连。他先后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等多次战斗,负伤后被送回延安疗养,伤愈后被编入警备三旅八团二连当战士。1941年春,郝树才随部队执行屯垦,参加大生产运动。

时年37岁的郝树才,把开荒当作消灭敌人。初期,一般人一天仅开1分荒地,而他创造日开荒5分的纪录。当郝树才开荒纪录刷新到1.5亩时,团首长号召全团向他看齐。1943年春,部队开荒能手在甘泉清泉沟举行比赛,郝树才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的全军最高纪录,轰动全边区。一连3天,郝树才天天保持开荒4亩以上纪录,延安到处传颂着郝树才这个开荒能手的事迹。一位叫马长福的农民,不相信郝树才一天能开荒4.23亩,就提出用牛和他比赛开荒。

不服输的郝树才不到3个小时,就征服了1.5亩荒坡,而马长福的牛却卧下了。郝树才以为是牛休息了,也坐下吸了一锅旱烟。正准备继续干时,马长福的牛却吆不起来,郝树才说:“别着急,我等着,让牛缓一口气。”过了一会儿,牛还是吆不起来,郝树才跑过去帮忙。过了几分钟,牛又一次扑通一声倒地,口吐白沫,当场死去。有人禁不住开玩笑说:“那耕牛赛不过郝树才,活活给气死了。”原来马长福为了赢得比赛,让牛吃得太饱,加上用力鞭打,牛连撑带挣,结果倒地而死。

1944年2月17日,《解放日报》以《气死牛的英雄郝树才》为题,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年底,他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模代表大会,被授予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称号。

正是在无数像郝树才一样年轻战士的奋斗中,大生产运动才成功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普通战士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是如此。“我管的钱是抗战军费,不能动呀!”这是八路军冀南抗日根据地某金库主任王荣卿面对挨饿的母亲时对哥哥说的话,这个守着金库的主任眼看着自己的母亲挨饿也不动用抗战军费。

所有这些人,都是本文开篇中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提到的“先锋队”,是当时一股磅礴的青春力量,是他们率先筑牢信仰之基,是他们使中华大地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

淬炼斗争本领

青春迸发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在中国人民14年的浴血抗战中,广大进步中国青年的“青春光谱”,在民族存亡的最危急关头,迸发出爱国主义的磅礴伟力。

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广大中国军民,特别是青年人,又在实践中淬炼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术、战法。

我以我血荐轩辕,直面强敌血影中。

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上,在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诸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伏击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这些也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

1938年10月后,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的围攻和“扫荡”。晋察冀边区著名战斗英雄李殿冰,在目睹日寇暴行后,组织乡亲们成立游击队,借助当地复杂的地形,采用麻雀战与日军周旋。麻雀战形似麻雀,忽东忽西、时聚时散、时打时扰,让敌人防不胜防、心神不安。

1943年9月,日伪军集结4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6日,日伪军1000余人准备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2团,在山上侦察敌情的李殿冰发现之后,迅速送出情报,同时他带领民兵占据有利地形,预设埋伏,趁着夜色同时向南、北两侧的日伪军射击开火。日伪军各自以为前方是我方军队,互相猛烈攻击,一直交战到深夜,才明白是中了我方的计谋,日伪军伤亡惨重。

反“扫荡”作战3个多月,李殿冰率领民兵游击队作战27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67人。李殿冰在屡立奇功的同时,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的明显枪伤有三处。年幼的女儿有一次问父亲:“你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伤疤啊?”李殿冰笑着说:“这是日本鬼子给我发的奖状。”

巧算深思志略筹,与敌周旋暗争斗。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中,29岁的茅丽瑛烈士长眠于此,她的生命定格在抗日救亡的征程上。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呼声震动着茅丽瑛的心灵。她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江海关支部组织的华籍职员的进步团体乐文社以及“海关战时服务团”“救亡长征团”等进步组织,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茅丽瑛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和妇女解放工作中。同年5月,她当选“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领导妇女界抗日救亡活动。也是在这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上级党组织要求茅丽瑛以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的名义,利用上海作为“孤岛”的特殊条件,为前线的新四军战士筹募一批棉衣和钱款,同时也为难民们筹集救济款。为扩大影响力,她们通过报纸和电台宣传,并举办“义卖代价券”的推销会。这些行动让茅丽瑛的个人安全暴露在危险下。1939年12月12日夜,茅丽瑛遭到日伪特务袭击,倒下时,她手上还紧紧抱着藏有会员名册的手提包。三天后,茅丽瑛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军民特别是广大中国青年,以空前的斗争精神,前仆后继赴国难,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战史诗。

淬炼人生价值

红色基因融入血液

谈到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很多进步青年在舍生忘死之际,教导自己的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那个时期的很多家书感人肺腑,字里行间传递着“爱”与“德”,前者是亲情,后者是大义。共产党员王孝慈(原名向宗仁)在给五弟向宗圣的家书中写道:“‘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在王孝慈感召下,向宗圣参加了八路军。

广大青年人的人生价值观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深刻指出,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登上水木清华北山,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矗立着一座“清华英烈纪念碑”,上面刻着多位清华英烈的名字。抗日英烈纪毓秀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中国共产党学生党员先后参加过“一二九”大游行、“一二一六”大示威等学生爱国运动。

在“三三一”抬棺游行中,包括纪毓秀在内的许多学生被军警打伤,另有54人被捕。她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这次斗争虽然是英勇的,却是失策的冒险行动,使学校中的进步力量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结合学习刘少奇在《火线》上发表的《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等纠正学运中的“左”倾影响的文章,她进行了自我反思:“我真傻,只知道不怕打,不怕死,以为只要勇敢就行哩,真幼稚!”此后,她在工作中注意克服“左”的倾向,18岁就成为了一位深受爱戴的学生领袖。

抗日战争爆发后,纪毓秀奔赴抗日前线,创办了刊物《战斗》,介绍山西抗日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各地抗日军民的战斗事迹,翻印马列著作供干部学习。此外,她还为发展抗日游击队做了大量工作,同军阀阎锡山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被誉为“山西三大妇女领袖”之一。由于过度劳累,她被确诊为干血痨。1939年10月6日晚,年仅22岁的纪毓秀与世长辞。

纪毓秀烈士短暂一生中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匡正、不断成长的过程。14年的艰苦抗战中,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社会动员之广泛,思想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很多像纪毓秀烈士一样的青年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实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新中国的理想,能坚持、不懈怠,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武文娟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