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山海关抗战:“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2025-08-16 06:0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山海关抗战:“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山海关城墙上的战争印迹。 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榆关抗战纪念碑。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8月,清晨的阳光洒向秦皇岛山海关长城,“天下第一关”城楼显得格外高大伟岸。山海关古城内,游人熙来攘往,商贩们热情地招揽顾客,尽显和平年代的安静祥和。若不仔细察看,城墙上的弹孔很容易逃离人们的视线——它们是历史无声的铭刻,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血火悲歌。

山海关,古称榆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33年初,榆关抗战在此打响,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在全民族抗战历程中,山海关见证了冀东根据地的抗日游击活动。重温这里发生的抗战故事,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榆关城一声怒吼

“当年,这里的城砖上,曾嵌满大大小小的弹孔。”每当在山海关长城内外散步时,刘学勤的脑海中就浮现出80多年前的炮火轰鸣。刘学勤现为山海关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长城抗战已有20多年。在他眼中,山海关长城正是那段历史无声的见证者。

山海关是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门户,是“两京锁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将山海关看作侵略中国的战略要地,不断在周边增岗设哨、构筑工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933年1月1日,日军向榆关发起进攻。当时驻守在这里的是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旅长何柱国下令坚决抵抗。他发布了慷慨激昂的《告士兵书》,提出战斗口号:“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军人争人格。”

3日早晨,日军飞机轰炸榆关城,掩护坦克向南门猛攻。城内居民在榆关守军的保护下,从北门逃难,被日机炸死炸伤千余人。3日午后,日军炮击城楼。

刘学勤告诉记者,古城依长城而建,西面、北面非常坚固,久攻不下的日军最终在榆关城的东南角炸出缺口,才得以进入。榆关官兵奋勇抵抗,终因众寡悬殊,弹药告罄,后方又无增援,伤亡惨重,不得已由一处小门退出榆关城,自此榆关沦陷。“日军在民房中掩护自己,用我们中国同胞的血肉作盾牌,让中国军人难以展开有效回击。”讲到此处,刘学勤难掩愤恨。

如今,在古城外的东南角,榆关抗战纪念碑赫然矗立。历时3天的榆关抗战尽管最终悲壮失败,却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坚毅和顽强。

山海关之战,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1933年初,国民革命军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长城抗战虽以失败告终,但当时中国军队表现出了抵御外侮、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给嚣张的日军以沉重打击,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荡起亿万国人的爱国热血。

冀东抗战得人心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1942年夏,冀东党分委派遣八路军冀东十二团一营马骥部和宋国祥武工队开赴临榆、抚宁北部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他们在长城内外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斗争的战略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山海关作为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地,势必成为国共两军的必争之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热辽军区部队抢占先机夺取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多年的山海关,并控制了铁路、公路和机场。

进入和平年代后,刘学勤曾多次与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接触。由于山海关多年被日军占领,当地百姓对八路军了解甚少。八路军到山海关后对待当地百姓与其他部队不同,军队到老百姓家中买口粮时,都留下了远高于市场价的钱款。刘学勤说,八路军有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来的物资,有偿还能力的当时就已经还了,暂时还不了的就打个借条,以便来日再还,“这样好的军队,老百姓怎能不拥护呢?”

古城新生向未来

矗立在古城的座座城楼默默地注视着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既可以看到古城素雅、长城雄伟,又可以看到都市繁华、霓虹相映,已成为一座集历史魅力与现代风采为一体的城市。

这里依旧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建于1894年的山海关火车站有着悠长的历史,改造后的山海关站分为南北两个站房,南北母、子站房和廊桥连接,形成南北通透、旅客进出站极为方便的现代化火车站。

位于山海关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中国桥梁制造史上三座里程碑都留有这家国企的印记。成立131年来,这家企业从服务国内到扬帆出海,建造桥梁3200余座,遍布世界五大洲,一次次见证“中国制造”由弱变强再向“中国创造”的蝶变。

金戈硝烟散去,那段在时光中渐行渐远的历史,却无法被抹去。没有当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就不会有现在的和平以及幸福的生活。走进新时代,华夏儿女万众一心,正在建设起“新的万里长城”。山海关,这座见证过屈辱与抗争、承载着伤痛与荣光的古老关隘,将继续见证这伟大的时代征程。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李如意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