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到热带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从华北平原到南海之滨,随着日寇侵略的战火向我国中部、南部蔓延,历经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不断汇聚起各族人民誓死抗日的滚滚洪流。
中国会亡吗?不会亡,胜利最终属于中国。中国能够速胜吗?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力量如万物生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所到之处皆遇各族军民的顽强抵抗。
本期主题报道聚焦各民族团结抗战的4个历史瞬间:“达斡尔族情报员”冒着生命危险越境递送情报;蒙古族“抗日三女王”请缨上阵杀敌;瑶族猎手拿起鸟铳成立“嗅枪队”;琼崖各族人民保家卫国,打响孤岛抗日第一枪……在艰难且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一心,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
草原上的猎鹰 “达斡尔族情报员”
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山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是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北山阵地遗址,亦是达斡尔族情报组曾经战斗的地方。
五四运动爆发后,海拉尔地区出现了一批向往共产主义、渴望投身革命的达斡尔族青年,年少的郭荣茂正是其中之一,后来他成为了达斡尔族情报组负责人。
郭荣茂1902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一个达斡尔族贫苦牧民家庭,后参加革命。他与妻子蒙古族女战士色颇勒玛“两人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多次将所收集的日伪军政情报转报蒙、苏派来的情报员,或以寻找散失马匹等借口,冒着生命危险越境递送情报”,海拉尔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委主任乌丽雅苏告诉记者。
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中苏、中蒙边境修筑了17处军事要塞,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其中海拉尔要塞是日军对苏作战西部战线重要的战略基地,由日本关东军抓骗来的数万名中国劳工修筑而成。郭荣茂等情报人员潜入施工场地周围,还扮成民工潜入日本招收的装卸工队,进行大量调查,绘制出详细地图,这份情报助力苏军迅速突破了日军自以为固若金汤的海拉尔要塞。
1942年3月初,因遭叛徒告密,郭荣茂在南屯被日军和伪警察逮捕入狱。日本宪兵队对他用尽了种种酷刑,但他始终守口如瓶。1944年4月,郭荣茂再次被捕,不久之后被日本731部队秘密杀害,年仅42岁。“他的一只耳朵被割掉了,手指甲没有了,头发被拔掉了,脸被烧烂了,走路一瘸一拐。我的舅舅原本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人,已经被折磨得让我完全认不出来了。”这是外甥女玛尼在狱中见到郭荣茂的最后一面。
“除了郭荣茂夫妇,他们整个家族都在参与抗战时期的情报工作,诸多亲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情报员。”乌丽雅苏说。当时,在呼伦贝尔及其周边地区,以达斡尔族为主体的红色秘密情报组织共有30多位成员。有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苏和巴特尔;有13岁就打进日伪政府机关担任机要打字员的少年女英雄马茹西;有潜伏在日伪军中的郭文通少将等。他们把搜集到的日军情报通过红色地下交通线和无线电波源源不断地传出去,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每年接待的各族观众达到20万以上。园区内海拉尔北山要塞遗址保存完好,馆内醒目地展示着郭荣茂的照片和生平简介。
“这是呼伦贝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和精神旗帜。郭荣茂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情报工作为核心的英勇斗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诠释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乌丽雅苏说。
蒙古族“抗日三女王”请缨杀敌
“云英虽属女流,深知日军毒计,绥包事变后,即率旗潜武川固阳伺机杀敌。”1938年6月,当时的内蒙古东公旗旗王夫人巴云英致电阎锡山及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等请缨杀敌。
在内蒙古西部大草原上,当时的西公旗和东公旗两个蒙古旗王的夫人分别叫奇俊峰和巴云英,另外有茂明安旗旗王的夫人额仁庆达赖。3位旗王夫人在王爷去世后,执掌军政要务,冲破日军包围圈,领兵抗日,与日寇顽强斗争,被称为蒙古族“抗日三女王”。
奇俊峰1915年生于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的一个蒙古贵族家庭,19岁时嫁到西公旗,当上旗王福晋。1936年旗王病逝,奇俊峰成为执掌西公旗军政实权的女王。
日军踏入内蒙古草原以后,侵占绥远大部地区,持续以各种手段胁迫蒙古王公接受日伪统治,一些蒙古旗的王公上层投靠了日伪政权。“当时草原上的形势非常复杂危险,德王投奔日伪,成立傀儡政权,日军、德王等势力对奇俊峰一行虎视眈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赵殿武介绍,在此背景下,奇俊峰毅然投身抗日。1938年的一天,趁着夜色,奇俊峰带兵冲出日军布控,经历一番激战后,抵达五原县城,与对日作战部队汇合,当时被称为“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
此后,奇俊峰被任命为乌拉特前旗代理扎萨克、旗保安司令,并将旗保安队扩编为600多人的武装力量,在绥西坚持抗日战斗,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担负向导和侦察任务,多次与友军合作,屡立战功。1938年7月10日拂晓,日军千余人分乘40余辆汽车,进攻后套的咽喉要地西山嘴,奇俊峰率部配合傅作义部英勇杀敌,重创日军。
在此期间,东公旗旗王的福晋巴云英、茂明安旗旗王的福晋额仁庆达赖也相继摆脱日本人控制,投奔抗日力量。“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能骑善射、枪法好,打游击战很有优势,还擅长打伏击战,在草原对日作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额日和是巴云英后代,称呼巴云英为“姑奶奶”,从小他就听家里长辈讲述这位“抗战女王”的故事。“她当时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很好,受到拥护,号召大家对日作战以后,许多汉族、蒙古族战士主动加入队伍,一同抗日。”
在茂明安旗,为了投奔抗日阵营,额仁庆达赖秘密策划了半年多。当天,额仁庆达赖带队骑马向西行进,但被2台满载日本兵的汽车追上。额仁庆达赖立即从靴筒中抽出一把手枪,迅速控制局面后,继续带队向西找到了抗日力量。
如今,内蒙古草原风吹草低,牛羊成群。西风烈烈,“抗日三女王”的传奇故事仍在传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辉煌一笔。
雪峰山上的传奇 瑶族“嗅枪队”
“打猎用的鸟铳是自卫队的主要武器,打中以后重伤则死,轻伤则满身皆砂,做不成手术,很痛苦,让日军非常头疼。”湖南省洞口县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戴伟建告诉记者。80多年前,位于雪峰山东麓的湖南省洞口县活跃着一支以瑶族猎手为主的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日寇入侵湘西时,瑶族猎手拿起鸟铳,与日军作战,还配合正面部队,参加了湘西会战中的重要战役——马颈骨歼灭战。
发生在1945年4月至6月的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湖南省洞口县是主战场,为抵抗日寇侵略,当地瑶汉群众苦修“工事”,于马颈骨、椒林界、望乡山深挖战壕上百里,掩体上千个,积极配合和支援中国抗日军队。
“嗅枪队”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守界队”,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名为“瑶民抗日自卫队”,队员逐步扩充至36人,队长是瑶族首领蓝春达。
《湖南文史·湘西会战专辑》一书中,对蓝春达率领的瑶民抗日自卫队如此表述:“队员熟悉地形地物,善于翻山越岭,又长于黑夜奔袭。”队员以猎枪、爆弹为主要武器。爆弹近似手榴弹,非死则伤,猎枪往鼻部一嗅,实为瞄准,“轰”的一声喷出一团火焰,日军称这种武器为“嗅枪”,称这支队伍为“嗅枪队”。
戴伟建介绍,“嗅枪队”灵活运用“麻雀战”,即像麻雀觅食一样行动灵活,忽东忽西,忽聚忽散,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紧密协助中国抗日军队作战,不断袭扰打击敌人,成为湘西民间抗战组织中的一支奇兵。
雪峰山会战打响后,日军116师团109联队撤往洞口桐山方向,“嗅枪队”哨兵最先发现这支日军部队。汇报情况后,中国抗日军队决定联合多方力量在马颈骨共同围歼日军,由距离日军最近、熟悉地形的“嗅枪队”承担伏击任务。“嗅枪队”连续打了七个昼夜,经历战斗数十次,经常有日军倒在“嗅枪队”的枪口下。
此战歼敌1300余名,俘虏日寇上百名,并击毙了109联队的联队长泷寺保三郎,日军109联队的建制自此消亡。当地群众多年以后到马颈骨砍柴打猪草时,日寇枯骨及军刀等遗物俯首可拾。
2023年8月15日,纪念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的雕塑在湖南洞口桐山乡落成,雕像主体为两名健壮的瑶族汉子,脚穿草鞋、手执嗅枪、腰别猎刀,一如当年国难危重时的昂首无畏。
琼崖各族人民 打响孤岛抗日第一枪
抗日战争期间,位于我国南端的海南岛人民遭遇日军血腥压迫。当时,海南岛是华南乃至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日军将海南岛视为“进窥华南,控制太平洋”“囊括东南亚”的前进基地。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加紧了对海南岛的侵略步伐。
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军数千人,在海军30余艘舰艇和50余架飞机的掩护下,从海口西北角琼山县天尾港约2公里长的海岸强行登陆,全面入侵海南。此后,海南岛笼罩在日本侵略者掀起的腥风血雨中。日军在海南岛建立360多个军事据点,发放“良民证”,建立保甲制,组织起严密的殖民统治网络,每到一处,轰炸、烧杀、淫掠,无所不用其极。据统计,日军在海南岛制造的惨案、血案多达213桩,“万人坑”“千人墓”等多达18处,被夷为废墟的“无人村”多达470多个,琼崖人口伤亡56万以上。
宝岛疮痍,人民蒙难。
当时,在中共琼崖特委的努力下,琼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琼崖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2月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也就是琼崖抗日独立队。全琼包括汉族、黎族、苗族等各族同胞团结起来,成为琼崖抗日先锋。
据云龙镇宣传委员郭海琳介绍,得知日军进犯、府城失守的消息,当时驻扎在云龙镇的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人冯白驹立即派出独立队一中队前往日军必经之地潭口阻击日军,自此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第一枪。冯白驹的堂侄冯尔动说:“在玉仙村潭口进行阻击的一中队虽然仅80多人,但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于当天上午迅速赶至目的地。”
《冯白驹将军传》一书记载,当时一中队赶到时,看到沿途都是扶老携幼逃难的老百姓,妇女孩子哭声一片,在混乱中没有目的地奔跑,日机低空呼啸着向人群俯冲扫射,还轮番对渡口东岸进行疯狂轰炸。一中队80多人抢在日军前面进入潭口阵地,一直坚持到当天黄昏才结束战斗,有力阻击了日军。
潭口一战后,全琼爱国青年积极要求参军参战。仅一个月,抗日队伍从300多人迅速扩大到1000多人,拥有800多支枪。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同胞成为琼崖抗战的重要力量。1943年白沙起义受挫后,黎族首领王国兴主动寻找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共琼崖特委领导创建白沙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乐东县黑眉村地势险要,当地黎族群众多次打退日军的“扫荡”,使黑眉抗日根据地成为琼西地区重要的抗日堡垒;吊罗山苗族同胞组成抗日后备大队,站岗放哨,送情报,当向导,配合琼崖抗日独立纵队打击日军,一直坚持斗争至最后胜利。
如今海口市云龙镇玉仙村建起了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90后”青年冼恩喜大学毕业后返乡工作,目前是云蛟村第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委员,他对记者激动地说:“不能忘却这段历史,这些用各族人民生命换来的红色记忆,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