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题论坛“智慧血液管理研讨会”上,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以下简称“血液中心”)联合北京医学会联合主办的以“人工智能助力血液安全持续供应”为主题的会议成功举办。会上由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参与联合研制的全国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首套系统正式发布并宣布启用。
成果重磅发布,共启智慧新篇
在大会成果发布环节,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医学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7位领导共同登台,携手启动全国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首套系统启用仪式。象征着该项目从研发走向应用,标志着我国采供血流程智能化迈入新阶段。
赋能医疗场景,推进血液制备智能化升级
本次启用的机器人系统,是基于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交互策略在血液制备全流程应用场景的一期成果,重点聚焦于血液制备完成后的“隔离与放行”关键环节。通过6台功能各异的智能协作机器人组成矩阵,集成机械手、AGV(自动导引车)、视觉识别系统与衔接设备,融合信息化、自动控制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确保每一袋血液在进入临床使用前均经过严格的安全隔离与合规放行流程。
系统通过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三大突破:
1.全流程自动、智能、可视,形成全程无间隙溯源体系;
2.降低人为干预,提升工作效率50%,操作合规100%;
3.实现数据全程采集与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保障血液安全。
该系统不仅提升了血液处理的标准化与安全性,也为全国采供血机构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样板”。其技术路径融合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医疗流程管理,树立了“机器人+医疗”深度融合的新典范。
图为全国首套血液标识与包装机器人系统
深度战略合作,以打造全链条智能化血液制备“工厂”
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表示,双方已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将分阶段推进全链条智能化血液制备“工厂”建设。一期系统已实现标识与包装自动化;二期将聚焦血液再加工环节,利用机器人实现成分的自动化精细分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三期将探索机器人在血液分离工艺中的应用,实现从全血到各类成分的智能、高效、安全分离,全面覆盖血液制备全流程。
图为血液中心智能化血液制备“工厂”整体规划
延伸“机器人+”战略,持续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此次系统的成功启用,是创新中心践行“机器人+”战略的生动缩影。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向更多垂直领域渗透——在能源领域,布局智能巡检,推动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在医疗领域,已形成从实验室自动化、智能物流到临床辅助的多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在制造端,通过赋能“河北制造”等区域产业升级,助力传统工厂向“智造”转型……
未来,创新中心将继续深化机器人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将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机器人+”场景应用,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