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家以三十年光影,记录下喀什的生态变迁。1988年,他用海鸥相机拍摄的白沙湖照片首次登上《喀什日报》,还获得3元稿费;曾为捕捉理想画面,在慕士塔格峰下守候三天,相关作品更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如今,他的镜头见证诸多喜人变化:塔合曼湿地规整有序,白头硬尾鸭、彩鹮等珍稀鸟类重现;帕米尔高原上盘羊成群,雪豹等野生动物频繁出现且渐趋亲近人类;巴楚胡杨林也从昔日枯枝遍布,蜕变为如今的金色海洋。镜头之下,喀什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惊喜变化,这些影像正是当地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来源标题:镜头下的生态之变
一位摄影家以三十年光影,记录下喀什的生态变迁。1988年,他用海鸥相机拍摄的白沙湖照片首次登上《喀什日报》,还获得3元稿费;曾为捕捉理想画面,在慕士塔格峰下守候三天,相关作品更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如今,他的镜头见证诸多喜人变化:塔合曼湿地规整有序,白头硬尾鸭、彩鹮等珍稀鸟类重现;帕米尔高原上盘羊成群,雪豹等野生动物频繁出现且渐趋亲近人类;巴楚胡杨林也从昔日枯枝遍布,蜕变为如今的金色海洋。镜头之下,喀什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惊喜变化,这些影像正是当地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