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
经营质效
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到6.7%
最新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底的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3%;“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将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超过40%、50%,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不断改善。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
“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张玉卓说。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有了大幅提升;2024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
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中央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有效保障煤电油气等基础产品供给和通信、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营。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承担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基础工程,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项目超过6000个。近年来,央企平均每年的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约200万户,间接辐射上下游企业近700万户。
科技创新
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新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去年达到1.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为8.8%,去年有接近1000亿元投入了基础研究。累计建设了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中央企业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实现重组入列,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还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中央企业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嫦娥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建成了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在去年开展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中央企业共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的一半以上。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领域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克。
同时,国资央企倡导“紧密协同、上下贯通”,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出资人支持政策上,坚持“顶格、管用、解渴”,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给予“一票晋级”,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的资金,都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等任务的企业注资,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红等激励,决不让作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只当“幕后英雄”。积极探索“松绑减负”,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让科研人员真正放开手脚、心无旁骛搞创新。
深化改革
新组建设立9家中央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介绍,“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大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以市场化方式重组了6组10家企业,新组建、设立了9家中央企业。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重组整合,着眼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组建了中国星网;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的有效整合融合,切实提升了供应保障能力。围绕增强产业协同实施重组整合,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整合、汇集中央企业在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的“精兵强将”,推动组建了中国电气装备。围绕优化公共服务实施重组整合,组建成立了中国资环集团,持续推进中央企业医药医疗资源的整合,目前仅通用技术集团就拥有医疗机构超过400家,开放床位超过5万张,年服务患者超过3500万人次。
着眼激活国有企业发展潜能,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取得了新成效。一方面,持续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的动态优化,董事会建设进一步加快,约97%符合条件的子企业已经建立了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企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着力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走深走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得到严格落实,中央企业管理人员与业绩挂钩的浮动工资占比超过60%。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谋划、创新性举措,大力推动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不断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营效率,放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李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