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北京四惠中医医院苟小江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上具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苟小江医生特意分享了一些关于“心碎综合征”的健康内容,提醒大家:少生气,多护心。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苟小江医生解释,心碎综合征,也被称为Takotsubo心肌病,它不是指心真的破碎、破裂,而是说在发病时,心脏痛得就像“心碎了”一样,因此得名“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的发生常与情绪的刺激有关。苟小江医生表示:“比如,突然吵架、亲人离世、意外惊吓,甚至过度开心,都可能诱发‘心碎综合征’。这正与中医理论中的 ‘喜伤心’相呼应。”
在中医看来,过度喜悦或悲伤情绪都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这种情绪波动可能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而且,中医强调“心主血脉”,也就是说,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和心脏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心碎综合征”有明显的人群倾向:女性平均发病率是男性的7.5倍,而55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比年轻女性高3倍。80%-90%的患者都是绝经后的女性。
“这和中医‘女性以血为本’的观点契合,女性经历更年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加大,从而增加患病风险。”北京四惠中医医院苟小江医生补充,除了情绪原因之外,高烧、中风、癫痫发作、呼吸困难、严重出血、低血糖等身体上的刺激,也可能诱发心碎综合征。
“心碎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很多人把“心碎综合征”的症状当做“气出来的毛病”,耽误了治疗时机。北京四惠中医医院苟小江医生提醒,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血压骤降、心悸不安、胸痛难忍等症状时要警惕。
另外,根据具体表现的不同,中医认为可以分为四种证型:
·肾精不足型: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心慌善恐,遗精益汗,失眠虚烦,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驹;
·心脾两虚型:失眠健忘,心悸易惊,善悲易哭,兴趣缺乏,倦怠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虚胆怯型: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心血瘀阻型:心悸,胸闷心痛时作,或面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
如何预防“心碎”?
“情绪难免有起伏,但做好这3点,能减少对心脏的损害。”苟小江医生结合丰富经验给出建议:
·按摩神门:神门穴为心经原穴,是心脏原气所经过和停留的部位。日常多平缓、柔和地按摩神门穴(位于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防治心碎综合征等心脏相关疾病。
·情绪管理: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情绪的平和对于预防心碎综合征至关重要。当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冥想、写日记等方法来平复情绪。也可以通过看书、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心理调适。
·控制慢病: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进行控制,以降低心脏疾病发病风险。
北京四惠中医医院苟小江医生最后强调,对于情绪容易波动、中老年女性等人群而言,尤其要重视心脏发出的“预警”,做到及早调理、防微杜渐。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