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地上的云朵》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用真实影像讲述新疆故事

2025-10-01 18:35 千龙网

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学术研讨会暨主创交流会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从家国情怀、国际传播、创作理念、电影诗性、社会价值等多方面对《地上的云朵》展开学术研讨。

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出品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制作历时4年,去年以来已获多个重要奖项,在国外展映期间也获得国际专家与观众的关注。与会专家认为,这部小成本纪录电影以其真实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为当代纪录电影创作提供了新范式。

影片通过记录新疆南部棉农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真实生动的新疆图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地上的云朵》提供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一个范本,记录了普通家庭的生活劳动日常,以细节真实赋予作品立体丰富的质感,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追求梦想构成了对新疆的立体叙述和时代表达。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丽芳认为,《地上的云朵》以纪实摄影深入棉田、院落、婚礼等多个场景,真实呈现了南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情礼俗与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新疆南部乡土社会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在创作理念上,影片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展现出独特的“直接电影”艺术魅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表示,这部纪录电影对艾尔肯和赵强两家人情感的真实呈现和情绪的自然捕捉具有很强的生活质感,“让人间烟火有了诗意栖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认为,影片体现了中国纪录电影在美学上的新突破,展现出纪录电影人创作上的文化自觉。《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制片人雷建军特别赞赏导演刘帼轶以细腻的女性视角,“让棉农的日常被记录,让电影具有静水深流的平静的力量”。

影片在国际传播方面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中国传媒大学张龙教授指出,影片通过共通的情感类型与受众达成共情。这一观点得到中央民族大学美国籍专家马克・力文的印证,他认为影片“参与式观察”的真实质感让海外观众看到了真实的新疆乡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李宇认为,影片在共情传播、柔性叙事上表现突出,国外观众对亲情、家庭、劳动方面的共情说明其在国际传播上值得关注。新华社高级编辑乌梦达认为,影片很好地诠释了传播的艺术,用地上的云朵这样一个符号意象讲述了新疆棉的真实故事,这种“非演绎真实”具有很强的传播力,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传播案例。

研讨会上,真实、共情成为专家们口中的高频词,这背后正是导演团队不干预、静静地等待的创作理念。总导演刘帼轶分享创作体会时说,“从策划拍摄剪辑到上映的整个过程当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尊重和真实。尊重事实、尊重被拍摄对象、尊重观众、尊重自己内心的真感受。正是这份弥足珍贵的尊重和真实,让影片能一步一步踏实地往前走。”总制片人刘洋说“纪录片人在拍摄中需要坚守和等待。阿克苏的天气经常会变化,棉花生长也不等人,这些都需要纪录片人安静的等待,等待气温升高,等待孩子的长大,等待棉花盛开,然后也等待两家人的丰收喜悦。”

今年5月,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新疆阿瓦提县举行了“大地首映礼”,600多名村民聚在村边的广场,成为了影片首映的第一批观众。乡亲们在搭建的露天电影院,通过大银幕观看自己熟悉的劳动和生活场景,放映结束后,村民们和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一起载歌载舞,久久不愿离去。说起“棉田边的首映礼”,影片项目管理陆丹丹至今还记得与两户棉农相见的温暖回忆。

与会专家认为,这部小成本纪录电影以其真实的艺术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借鉴。大家一致认为,唯有扎根田野、深植时代,才能以更具生命力的影像语言,讲述动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