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街巷,热情的民警护佑孩子们的上学路;夜晚闹市,闪烁的警灯守护烟火繁华;指尖轻点,证件业务便能异地通办……这些生活日常的宁静与便利,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的平安底色。
这份安全感,并非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是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所写下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十四五”以来,从严厉打击犯罪到织密防控网络,再到优化便民服务,“平安中国”这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在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中愈加闪亮。
严打犯罪护民安,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净化
“我国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是世界公认的最安全国家之一。”在很多场合,公安部向国内外道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这份自信来自实实在在的成绩。
5年来,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推动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在打击传统犯罪方面,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侵害弱势群体权益的违法犯罪,盗抢骗、黄赌毒等案件得到有效遏制。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这一世界公害和全球社会治理难题,公安机关加强专题研究、专门队伍、专案攻坚、专业技术,抓好内部合力、促成外部合力,统筹推进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打防管控各项工作,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73.9万起,为人民群众挽回大量损失;通过“断流”“拔钉”“斩链”等专项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6.6万名,打掉一大批境外诈骗窝点,有力遏制了电诈高发态势。
在网络安全领域,“净网”“护网”专项行动侦办网络犯罪案件51.2万余起,有效净化了网络空间。经济犯罪打击也不放松,破获案件49.2万起,挽回经济损失1226.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财产安全得到守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屏障得以巩固。
防控体系织密网,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平安中国的重要依托。5年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沿着立体化、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构建起一张覆盖城乡、反应灵敏的“安全网”。
整体防控效能实现了新提升。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机制持续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圈有效运转,日均投入的52万人次巡防警力、54万人次群防群治力量为各地区、各领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校园、医院等重点场所安全防范不断加强,“护校安园”专项工作使涉校刑事案件连续多年下降。
基层基础得到新加强。公安机关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全国基本实现派出所警力占比县级公安机关40%以上,21个省份实现“一村(格)一警”全覆盖;深入推进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1.3万个派出所建立了“两队一室”;新型社区警务机制逐步建立,基层实战效能大幅提升。
新时代“枫桥经验”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调解机制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速形成。
服务便民优环境,安全发展良性互动
实现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不仅要打击犯罪,还要服务于民、助力发展。五年来,公安机关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出一系列便民利企举措,让安全与发展同频共振。
在公安交通管理领域,60余项“一证办、异地办、网上办”新措施全面落地,驾驶证“全国通考”、小客车登记“一证通办”等惠及近1亿群众。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广泛推广,3亿驾驶人实现“亮证出行”。全国统一的“交管12123”App提供35项业务网上通办,注册用户达5.85亿,网办比例超41%。这些措施方便了群众,也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在出入境管理方面,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扩展至55个,2024年外籍人员来华3253.9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7%、112.3%。开放的举措彰显了中国的安全自信与包容胸怀。
同时,公安机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常态化警企联系服务机制,规范涉企执法,保护知识产权,严打侵权假冒犯罪,为企业创新营造了法治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
当人民群众深夜安心出行、在网络上安心交易、跨省办事“最多跑一次”,“安全感”成为具体可感的体验。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故事,正是在命案发案率降低、基层治理深化、便民服务升级的积极实践中,得以生动书写。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全国公安机关将在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公安事业发展,努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晨街巷,热情的民警护佑孩子们的上学路;夜晚闹市,闪烁的警灯守护烟火繁华;指尖轻点,证件业务便能异地通办……这些生活日常的宁静与便利,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的平安底色。
这份安全感,并非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是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所写下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十四五”以来,从严厉打击犯罪到织密防控网络,再到优化便民服务,“平安中国”这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在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中愈加闪亮。
严打犯罪护民安,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净化
“我国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是世界公认的最安全国家之一。”在很多场合,公安部向国内外道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这份自信来自实实在在的成绩。
5年来,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推动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在打击传统犯罪方面,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侵害弱势群体权益的违法犯罪,盗抢骗、黄赌毒等案件得到有效遏制。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这一世界公害和全球社会治理难题,公安机关加强专题研究、专门队伍、专案攻坚、专业技术,抓好内部合力、促成外部合力,统筹推进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打防管控各项工作,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73.9万起,为人民群众挽回大量损失;通过“断流”“拔钉”“斩链”等专项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6.6万名,打掉一大批境外诈骗窝点,有力遏制了电诈高发态势。
在网络安全领域,“净网”“护网”专项行动侦办网络犯罪案件51.2万余起,有效净化了网络空间。经济犯罪打击也不放松,破获案件49.2万起,挽回经济损失1226.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财产安全得到守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屏障得以巩固。
防控体系织密网,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平安中国的重要依托。5年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沿着立体化、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构建起一张覆盖城乡、反应灵敏的“安全网”。
整体防控效能实现了新提升。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机制持续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圈有效运转,日均投入的52万人次巡防警力、54万人次群防群治力量为各地区、各领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校园、医院等重点场所安全防范不断加强,“护校安园”专项工作使涉校刑事案件连续多年下降。
基层基础得到新加强。公安机关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全国基本实现派出所警力占比县级公安机关40%以上,21个省份实现“一村(格)一警”全覆盖;深入推进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1.3万个派出所建立了“两队一室”;新型社区警务机制逐步建立,基层实战效能大幅提升。
新时代“枫桥经验”也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调解机制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速形成。
服务便民优环境,安全发展良性互动
实现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不仅要打击犯罪,还要服务于民、助力发展。五年来,公安机关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出一系列便民利企举措,让安全与发展同频共振。
在公安交通管理领域,60余项“一证办、异地办、网上办”新措施全面落地,驾驶证“全国通考”、小客车登记“一证通办”等惠及近1亿群众。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广泛推广,3亿驾驶人实现“亮证出行”。全国统一的“交管12123”App提供35项业务网上通办,注册用户达5.85亿,网办比例超41%。这些措施方便了群众,也大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在出入境管理方面,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扩展至55个,2024年外籍人员来华3253.9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7%、112.3%。开放的举措彰显了中国的安全自信与包容胸怀。
同时,公安机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常态化警企联系服务机制,规范涉企执法,保护知识产权,严打侵权假冒犯罪,为企业创新营造了法治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
当人民群众深夜安心出行、在网络上安心交易、跨省办事“最多跑一次”,“安全感”成为具体可感的体验。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故事,正是在命案发案率降低、基层治理深化、便民服务升级的积极实践中,得以生动书写。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全国公安机关将在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公安事业发展,努力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