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微医控股半年营收突破30亿,经营现金流转正释放盈利拐点信号

2025-10-08 16:07 日照新闻网

来源标题:微医控股半年营收突破30亿,经营现金流转正释放盈利拐点信号

日前,港交所最新公告显示,微医控股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6月30日最新业绩。2025年上半年,微医控股营收30.8亿元,同比大涨69.4%。

除了营收保持高增长态势,AI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持续升高、亏损持续收窄、经营性现金流首次转正等关键财务指标的改善,共同勾勒出公司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的战略转型图景。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AI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超九成

微医控股展现出强劲的高增长态势。据港交所招股书,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微医控股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68亿元、18.63亿元、54.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0.5%。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8.18亿元和30.8亿元,同比增长达69.4%。

AI医疗服务收入的大幅增长,支持起微医业务大盘一路走高。AI医疗服务收入从辅助角色演进为绝对主力,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其AI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6.28亿元、10.24亿元、48.06亿元;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4.4亿元、28.41亿元,同比增长达97.3%。从营收占比看,2024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占总营收为79.2%,2025年上半年,该部分占比进一步攀升至92.2%。显然,公司已成功转型为AI驱动的医疗健康服务运营商。

图|微医控股业务模式图(来自招股书)

这一结构性转变,得益于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爆发式增长。2023年,该服务收入为3.54亿元,2024年度猛增至38.93亿元,增加近10倍。2024年上半年,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收入10.32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23.89亿元,增幅达131.4%,已成为公司最强劲的增长引擎。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服务已覆盖约110万人。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通过AI驱动的价值医疗服务聚焦患者健康,在患者健康改善的同时,优化成本,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效率。目前,通过AI驱动,微医控股已构建起涵盖医疗服务、处方及药房服务、健康管理和智能控制等业务,覆盖医疗健康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

得益于AI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微医控股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经调整亏损率由去年同期的7.0%收窄至4.2%,逼近盈亏平衡,并实现经营性现金流首次转正。

“效革命”:AI重塑医疗价值链,不卖“硬件”卖“效果”

微医控股的增长密码,在于通过AI技术实现对传统医疗效率的彻底重塑。公司不再满足于提供单点硬件,而是通过AI驱动的价值医疗模式,并以AI交付运营结果,重构整个医疗服务链条。

这一重构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在智能体“AI医生”的赋能下,处方不合理提醒遵从率由2023年的74.87%,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7.46%;在智能体“AI健管”的支持下,单名健管师管理的平均患者人数,由2022年的约580人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600人,人效提升近4.5倍。

值得注意的是,微医控股在交付“效率”的同时,“效果”同样亮眼。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天津健共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由70.04%提升至79.55%,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由45.90%提升至56.07%,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率由55.95%提升至73.15%,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由13.71%提升至23.98%。

在以健康管理为主线的健共体业务中,微医控股通过AI技术成功将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卫健医保等各方高效联动,并实现“四方共赢”。

图|微医控股健共体业务流程图(来自招股书)

这一模式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业务范围看,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从一个区拓展至四个区;服务范畴从糖尿病管理成功拓展至全病种健康管理。在管会员数量,从2022年的11万人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约110万人,验证了模式的可扩展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式正加速向全国复制。招股书显示,健共体创新模式已开始向上海、温州、杭州、重庆、南京等多地推广。

从财务表现到运营数据,从技术能力到商业模式,微医控股已展现出作为AI医疗健康服务运营商的独特价值。它不再将AI视为一个独立的赚钱工具,而是将其作为核心引擎,驱动整个医疗服务链条在效率上实现优化,在效果上实现提升,为业务生态各个节点创造可衡量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回报。在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微医控股的探索与实践,正在为行业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泫铭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