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专家支招:应对玉米霉变风险,需打好组合拳

2025-10-12 20:27 科技日报

来源标题:专家支招:应对玉米霉变风险,需打好组合拳

近期,黄淮海地区玉米秋收季节遭遇持续阴雨天气,这不仅延缓了收割进程,还导致玉米在田间停留时间延长、霉变风险累积,使得收获后的玉米难以及时干燥入库,从而可能引发霉变。

“这些真菌不仅是常见的农作物重要致病菌,也是人体机会性病原菌,尤其对免疫力较低人群构成直接威胁。”10月12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姚彦坡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更严重的是,其在潮湿环境中代谢活跃,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具有强毒性及致癌、致畸风险。

姚彦坡进一步解释,人体在收储运环节中容易暴露于霉变环境,可能引发两类潜在的健康问题:一是呼吸道真菌感染,导致过敏性肺炎、真菌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二是通过吸入或误食摄入毒素,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这种由气象条件直接引发的粮食霉变,对区域公共卫生构成一定的风险。

如何有效应对玉米霉变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姚彦坡建议,基层农业部门应当整合村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及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户系统讲解霉菌与真菌毒素对健康的危害,切实扭转“发霉无关紧要”的错误认知。关键在于指导农户掌握规范的作业方法和个人防护技能,促进防护意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防御”转变。

规范作业流程,做好个人防护被认为至关重要。姚彦坡指出,须将卫生防护要求全面融入玉米秋收各个环节,着力提升农户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高粉尘作业时,务必按规定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口罩,必要时穿着工作服并佩戴手套,最大限度减少皮肤与霉变作物的直接接触。同时,应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作业结束后及时清洗身体、更换衣物,防止污染物随人员流动进入生活场所。

产后处理环节是阻断霉菌增殖的关键窗口期。姚彦坡认为,各地应大力推广以快速烘干为主导的技术体系,确保新收玉米在最短时间内将水分含量降至安全储存标准,从源头上消除霉菌滋生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经专业机构指导,可审慎选用国家登记的防霉制剂,作为辅助性的防控手段。

在落实部门职责,健全应急体系方面,姚彦坡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将霉变防控纳入重点工作部署。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并推动落地执行;卫生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需加强健康监测与预警,充分做好技术、物资和知识储备,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置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

“通过上述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玉米霉菌毒素污染风险,更能构建起保障务农人员健康和粮食安全的长期机制,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姚彦坡特别强调。

责任编辑:黄铎作者:马爱平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