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在春季专场招聘会现场
托育园内老师在陪伴孩子
编者按:
2021年至2025年,是高质量发展的5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幅跃升;是创新驱动的5年,自主创新加速突破,中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是绿色发展的5年,增绿、治污、用能、循环,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东西还是南北,蓝天更多了、风景更美了、生活更环保了;是人民福祉不断提高的5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10月20日至23日,北京青年报推出《奋进——“十四五”答卷》系列报道,从民生福祉、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经济增长等4个角度,解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奋斗足迹和丰硕成果。新起点上有你有我,新征程中有家有国。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一理念,贯穿“十四五”规划从编制到收官的全过程。
翻看“十四五”规划纲要,20项主要指标中7项都是民生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专门部署了教育提质扩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照护等28项民生工程。
“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经济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财政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夯实民生之基
在14亿人口大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只要你来湖南,就一定会找到大放异彩的舞台;只要你是一颗种子,就一定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10月12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北京站专场招聘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带着近50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近1.5万个优质岗位,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在活动现场发出盛情邀请。今年秋招开始,湖南省委书记、省长等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到国内相关城市宣传推介,省直相关厅局和市州分管负责人全程参与,这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是首次。
“我找工作肯定是要首选湖南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外科学博士生彭世君是一名从娄底走出的青年学子,在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投简历时,医院副院长吴畏详细询问了基本情况,介绍了适合他的岗位和发展方向,临走时还主动提出添加联系方式,这让彭世君切实感受到了家乡对人才的尊重与诚意。
背着双肩包出发是青年的勇气,让“金种子”落地生根是湖南的诚意。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吸引集聚青年留湘来湘、就业创业等7个方面27类政策措施。近3年,湖南全省应届毕业生累计就业138.6万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十四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大部署,因时因势出台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
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这为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从中央层面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顶层设计。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社部门面向毕业生开展实名服务,离校前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校园延伸,离校后对未就业毕业生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见习机会。“十四五”期间,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我国青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农民工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加速转型。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为劳动者铺就了高质量就业之路。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已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人社部门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紧跟市场动向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
5年间,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截至今年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为5.3%,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四五’期间,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说。
兜牢民生底线
建成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来自河南的徐先生在天津开网约车多年。“没在天津落户,但听说可以在当地参保了,就赶紧去街道登记一下。”徐先生高兴地说,“回头就在天津交社保,心里稳当多了!”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长期以来,我国社保体系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连。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为3.76亿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是被户籍所困而无法在就业地参保的主要群体。增进民生福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加快破解民生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均衡合理配置城乡区域公共服务资源。
“十四五”期间,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一段时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为户籍与社保松绑。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再次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2025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外公布,这份“民生十条”中再次提到,要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
“急”“难”“愁”“盼”,这四个字的背后是明确的政策指向和目标: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在政策推动下,不少城市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因为社保普遍与住房、医疗等权益挂钩,取消限制也意味着灵活就业者在购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四川今年9月印发《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医保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全面取消,学生儿童可在常住地或就读地参保,大学生可按学制参保趸缴医保费。
河南持续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优化入学流程,探索“先入学后补证”招生办法。
外来人口最多的广东省加快构建以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约11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已高达64.9%。深圳市光明区的保障性住房租赁政策门槛已经进一步降低,非户籍缴纳社保一年也能申请。
随之而来的是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着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及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27亿人。2024年,基本医保基金支出2.98万亿元,患者个人负担同比下降5%左右。在困难群众保障方面,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到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社会保险基金家底更厚实,收支有结余。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基金保持当期收大于支的态势,收支总规模69.27万亿元,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结余9.81万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底启动投资运营以来,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年均投资收益率5.15%,较好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2.6万亿元,比“十三五”期末翻了一番。
医保基金的安全网不断织密扎牢。截至2024年底,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3.86万亿元。基金运行监测不断强化,基金监管体系全面建立,事前教育、事中提醒、事后监督和飞行检查等措施常态化综合推进,累计追回医保基金1045亿元。
回应民生之盼
老有所护幼有所育住有所居
“轻轻一点,服务到家”,一部手机、一个网站,正在悄然改变着北京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张阿姨今年72岁,通过北京养老服务网,她为失能多年的老伴找到了合适的养老院,“以前得‘跑断腿’,现在点几下手机就全知道了,能在线预约参观,还能查看VR实景。”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共有常住老年人口514万,首次突破500万人大关,占常住人口的23.5%。作为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上线了百余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助餐、康养、娱乐等各类生活服务功能。目前,累计用户人数达83.03万,老年用户占比超六成。今年,北京市还将建设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持续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的同时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贯通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将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便捷享受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8%提高到65.7%,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55%的目标任务。
老有所护,幼有所育。
在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坡巷社区的椰宝乐托育中心刚刚举办了周年庆典活动。这家公建民营的普惠托育中心就位于坡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服务,托育费用为每月99至1799元,叠加政府托育消费券减免200至600元后,大幅降低家庭养育成本。运营一年来,该中心已累计接待家庭逾 5000组,解决了所在辖区125个家庭婴幼儿照护难题。
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柚苗托育园是可以接收6至36个月婴幼儿的托育园,每月858至1235元的普惠价格,得到不少双职工家庭青睐。
这些普惠托位的背后是国家的“大手笔”投入。从2021年到2024年,中央预算安排了49.1亿元支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这五年,全国托位总数从原来的254.3万个,增长到573.7万个,增长了126%;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1.8个提升到了4.1个,覆盖率翻倍。
家庭养育负担的减轻“看得见”“摸得着”。今年7月,《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惠及1200多万儿童。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92%,上普惠幼儿园的孩子有3283万,占比达到91.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比2020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比2020年提高0.8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住有所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我国在已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力度,提升质量品质,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帮助一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以及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群众超过3000万人。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加装电梯12.9万部,增设停车位340多万个、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设施6.4万个;更新改造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84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1.8万多个、城市绿道2.5万公里,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相信在‘十五五’期间,我们的‘好房子’会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住建部部长倪虹说。
·声音·
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 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走过非凡五年,民生答卷温暖人心。从就业稳定到收入提升,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公平,从住房保障到“一老一小”服务,一个个民生难点正在得到解决,一个个美好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幅更加美好、更具质感、更加温暖的民生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重点投向哪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