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浙江省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商铺洽谈采购球类
科威特汽车世界展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引人驻足
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流线型的动车组正沿着轨道飞驰,将印尼第一大城市雅加达到第三大城市万隆的通行时间由3个多小时缩短至46分钟。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它不仅是“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更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发展速度与开放胸怀的生动缩影。
回顾“十四五”的这5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东方答卷。从产业结构的铿锵步伐到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从区域协调的宏大布局到开放合作的崭新格局,“十四五”规划描绘的蓝图,已化作神州大地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波澜壮阔的篇章。
东方答卷
掀起“中国智造”旋风 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超级工厂”,高度智能化的产线正在运行,平均每60秒就有1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下线。2023年8月,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从比亚迪到长安,再到奇瑞……中国品牌不仅在传统赛道上实现了“换道超车”,更在全球市场掀起了“中国智造”的旋风。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销量也实现同期增长,市场规模翻了三番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40.9%,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
“大家都能感觉到,不仅我们身边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汽车强国的大街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中国品牌正在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9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背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看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坚定。5年来,中国制造“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2020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也在显著深化。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了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的新潮流。
看内需,市场潜力空前释放。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构成了中国发展最深厚的底气。过去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较快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从“村超”“村BA”掀起的文旅消费热潮,到电商平台不断刷新的销售纪录,无不彰显中国内需市场的澎湃活力。
看总量,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四五”以来,“中国号”巨轮顶住惊涛骇浪冲击、经受住重大风险考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国内生产总值(GDP)前4年平均增速达5.5%,5年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数据跃升的背后,是民生温度的提升、治理效能的改善和绿色底色的铺就。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我国“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放在世界坐标中观察,中国力量更加彰显。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强劲引擎
区域协调走深走实 发展格局深刻重塑
在华北平原,“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正以昂扬之姿拔节生长。截至目前,雄安新区一共5127栋楼宇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达到5588万平方米。10月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升旗仪式,标志着作为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正式迁驻雄安。走进雄安新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云上雄安”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建设,正在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雄安的日新月异,是“十四五”期间中国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地情况都不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9场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频次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了大政方针。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各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区域主体功能和地方特点更加凸显,比较优势充分释放,一盘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愈发生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丰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标志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活力十足,“硬联通”与“软联通”并举,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在南海之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更深,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成果丰硕。
“我国经济三大引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源更强劲。”在今年7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
除了三大引擎之外,东北地区战略支撑也更牢靠。2024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25.3%,原油产量占全国21%,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自主化,有力维护国家粮食、能源、产业安全。另外,探索试验的海南自贸港,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十四五”前四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31.3%、32.3%,5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建省前32年总和。
城乡融合也在深入推进,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十四五”时期,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差逐步缩小。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到了2.34:1,缩小的趋势非常明显。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的渠道更加畅通,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枢纽。
区域发展、城乡融合,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就是交通运输服务。
过去这5年,不少人都有直观的感受——交通网络更加密集,车站、机场的接驳也更加顺畅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已经建成全国领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轨道上的城市群、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基本建成。西部地区交通“留白”加快填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持续提升,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加快建设,东部地区交通承载力不断增强。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明显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的交通基础进一步夯实。
开放大门
从中国游到中国购 合作共赢彰显担当
从说走就走的中国游,到琳琅满目的中国购,从深度求索的人工智能到风靡全球的中国潮玩、影视剧,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走近中国、了解中国,不少海外博主直呼“中国变酷了”。中国元素、中国品牌、中国创造,正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
这种观感的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更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体现。
面对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选择的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主动开放。这些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明显上升,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我国大力推进自主开放、单边开放,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
一位来自德国的背包客在社交媒体分享他的中国之旅,“我原以为中国还很传统,没想到移动支付这么方便,高铁这么快捷,城市这么现代,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越来越多的客商来中国寻觅商机。
10月14日,浙江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开门营业。当天,现场人潮涌动、商机涌流,来自全球的采购商穿梭于各店铺,看样下单、洽谈合作,截至当晚7点半,国内外客商人流超过13万人次。10月17日,20辆载有1000余名采购商的大巴开进义乌全球数贸中心,他们来自江苏、安徽、浙江及印度、巴西、沙特、阿富汗等地。
在全球跨国投资波动的大背景下,中国吸引外资保持稳定增长,更实现了质量的提升。截止到今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到7087.3亿美元,提前6个月完成了商务发展规划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引资目标;同时,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比“十三五”期间增加了2.5万家。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和1/7的税收,以及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岗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利用外资质量大幅提升。2024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4.6%,较2020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许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了地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中国市场的“磁吸力”,源自其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日益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市场魅力持续释放的背后,离不开中国频出的开放举措。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瘦身”,制造业领域准入限制已全部“清零”,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有序开展;“十四五”期间,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22个,覆盖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开放平台大胆闯、大胆试,推出了一系列首创性、集成性改革举措,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首选地”。
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也在这5年间显著提升。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几年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但是中国外贸“砥砺前行”。
“西方不亮东方亮”。我们积极优化国际市场布局,贸易伙伴更加多元。数据显示,东盟已连续5年保持我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贸易额又同比增长9.6%。2024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已经超过50%。我国对美出口的比重从2020年的17.4%下降到2024年的14.7%。
此外,我国妥善应对经贸摩擦,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贸易安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外贸企业有非常强大的韧性,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特别是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努力开辟新市场、新渠道,而且创新了很多新模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折射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深刻变革。
中国不仅是开放的受益者,更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维护者。就在下个月,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举办,进博会不仅是展示新品的平台,更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金色大门”。目前,来自全球各地的展品正在陆续启运,家庭陪伴机器人等一系列的硬核科技产品将在进博会上首发首秀。中国正在用行动证明,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声音·
“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历经风雨见彩虹,踏平坎坷成大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前行,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经过“十四五”这五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未来,我们也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供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