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开始!”随着主持人倒数声落定,大梨树村的几位村民立刻举起手里攥得紧实的大黄梨,凑到嘴边大口啃了起来。每个人都嚼得飞快,腮帮子鼓鼓的,不多时,几位选手便全部吃完,主持人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宣布名次,赢了的村民攥着奖品,脸上笑意盈盈。
每到丰收季节,辽宁省丹东市凤山区大梨树村的各族乡亲们都会聚到一起摘果子、品果实、聊家常。上述吃梨的场景正是村里在举办的“霹‘梨’无敌”大胃王争霸赛,各族选手在赛场集结一决“快慢”,选手们所吃的梨则是产自全国村级最大的果园——2.6万亩的大梨树村果园内。
近年来,大梨树村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探索出“产业富民、文化聚心”的民族团结之路。大梨树村果园员工程晓东感慨道:“我们村的果园不只是增收的‘聚宝盆’,更是大家的‘连心园’,依托果园举办比赛让大家更像一家人,干劲更足了!不分彼此的热闹劲儿令人感受到‘劳动最美、团结最亲’。”
沧海桑田,谁能想到,如今这个瓜果飘香、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四十多年前却是另一幅景象:土地贫瘠,耕地稀缺,荒山环绕、水土流失严重……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地方”。
“那时候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回忆起老书记毛丰美带领大家创业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敬佩。当年,老书记看着村里的穷模样,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他常跟大伙说:“没有树,我们就栽;没有水,我们就蓄;没有景,我们就造!改不了天,咱就换地!”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全村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先后出动10万余人次,开辟盘山道路87公里、治理20多座荒山、平整1万多亩梯田、栽种上百万株果树,硬生生把乱石遍布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栽树蓄水造景只是起步,大梨树人始终传承苦干、实干、巧干的“干”字精神,不停歇、不止步,开始二次创业。全村投资5000多万元,先后对交通路网进行提质升级,提高出行便利性和旅游景点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村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的良好局面;对村内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和护坡、护坝改造,修建多座集蓄水、灌溉、分洪、景观于一体的拦水坝;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支撑,消除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隐患。
村子里干劲足,政府更帮忙。丹东市对大梨树村先后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91万元,用于兴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高标准大棚和民俗文化街等。
依托万亩果园,大梨树村创立“万亩果园梯田式开发”生态模式,形成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如今的大梨树村,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形成了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金翼钛业为骨干的规模工业、凤泽市场为龙头的现代商业、农业观光体验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们成为白天上班早晚务农的“业余农民”,就业率达到100%。202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大梨树村的蝶变,正是辽宁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做好民族工作的生动缩影。多年来,辽宁省聚焦边境治理,着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沿边重点城镇支撑和聚集能力。而丹东市作为辽宁省唯一,居住着汉、满、蒙古、回、朝鲜等47个民族的边境城市,近年来,累计争取省级以上投资达14.1亿元,先后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等“六大工程”,实现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工程69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1558公里,建成饮水安全工程4077处,完成1536户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建成省级美丽示范村75个。
如今的丹东,从大梨树村的万亩果园到红房街小学的“红石榴”育人工程,从安东老街的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到边疆特产销全国展销中心的琳琅商品,处处都能看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丹东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民族科科长王金东表示:“我们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文体旅+民族’融合发展模式,突出文化浸润,立足群众主体,丰富活动形式和载体,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效。”
“3、2、1,开始!”随着主持人倒数声落定,大梨树村的几位村民立刻举起手里攥得紧实的大黄梨,凑到嘴边大口啃了起来。每个人都嚼得飞快,腮帮子鼓鼓的,不多时,几位选手便全部吃完,主持人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宣布名次,赢了的村民攥着奖品,脸上笑意盈盈。
每到丰收季节,辽宁省丹东市凤山区大梨树村的各族乡亲们都会聚到一起摘果子、品果实、聊家常。上述吃梨的场景正是村里在举办的“霹‘梨’无敌”大胃王争霸赛,各族选手在赛场集结一决“快慢”,选手们所吃的梨则是产自全国村级最大的果园——2.6万亩的大梨树村果园内。
近年来,大梨树村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探索出“产业富民、文化聚心”的民族团结之路。大梨树村果园员工程晓东感慨道:“我们村的果园不只是增收的‘聚宝盆’,更是大家的‘连心园’,依托果园举办比赛让大家更像一家人,干劲更足了!不分彼此的热闹劲儿令人感受到‘劳动最美、团结最亲’。”
沧海桑田,谁能想到,如今这个瓜果飘香、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四十多年前却是另一幅景象:土地贫瘠,耕地稀缺,荒山环绕、水土流失严重……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地方”。
“那时候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回忆起老书记毛丰美带领大家创业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敬佩。当年,老书记看着村里的穷模样,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他常跟大伙说:“没有树,我们就栽;没有水,我们就蓄;没有景,我们就造!改不了天,咱就换地!”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全村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先后出动10万余人次,开辟盘山道路87公里、治理20多座荒山、平整1万多亩梯田、栽种上百万株果树,硬生生把乱石遍布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栽树蓄水造景只是起步,大梨树人始终传承苦干、实干、巧干的“干”字精神,不停歇、不止步,开始二次创业。全村投资5000多万元,先后对交通路网进行提质升级,提高出行便利性和旅游景点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村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的良好局面;对村内河道进行清淤、整治和护坡、护坝改造,修建多座集蓄水、灌溉、分洪、景观于一体的拦水坝;通过科学规划、技术支撑,消除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隐患。
村子里干劲足,政府更帮忙。丹东市对大梨树村先后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91万元,用于兴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高标准大棚和民俗文化街等。
依托万亩果园,大梨树村创立“万亩果园梯田式开发”生态模式,形成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如今的大梨树村,坚持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形成了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金翼钛业为骨干的规模工业、凤泽市场为龙头的现代商业、农业观光体验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们成为白天上班早晚务农的“业余农民”,就业率达到100%。2024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大梨树村的蝶变,正是辽宁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做好民族工作的生动缩影。多年来,辽宁省聚焦边境治理,着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沿边重点城镇支撑和聚集能力。而丹东市作为辽宁省唯一,居住着汉、满、蒙古、回、朝鲜等47个民族的边境城市,近年来,累计争取省级以上投资达14.1亿元,先后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等“六大工程”,实现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工程69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1558公里,建成饮水安全工程4077处,完成1536户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建成省级美丽示范村75个。
如今的丹东,从大梨树村的万亩果园到红房街小学的“红石榴”育人工程,从安东老街的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到边疆特产销全国展销中心的琳琅商品,处处都能看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丹东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民族科科长王金东表示:“我们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文体旅+民族’融合发展模式,突出文化浸润,立足群众主体,丰富活动形式和载体,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