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卢俊宇)记者从水利部近日举行的“母亲河复苏行动三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以来启动的母亲河复苏行动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截至2025年9月底,首批选取的88条(个)母亲河(湖)已全面完成复苏目标任务,其中79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9个湖泊生态水位得到有效维持,黄河更是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的生态奇迹。
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敏介绍,母亲河复苏行动自2022年启动,是在全面排查全国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基础上的重点攻坚举措。三年间,各级水利部门锚定目标、持续推进,一批曾长期断流的河湖重新恢复生命活力: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水流贯通,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今年春夏两季实现全线过流;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贯通、连续2年全年有水,滹沱河则实现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华北明珠”白洋淀连续7年平均生态水位保持在7米以上,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在区域治理层面,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历史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潮白河、泃河、南拒马河等一大批河流实现全线过流;石羊河、格尔木河等通过生态补水与流量保障,维持全线有水流动;汾河716公里河道全线贯通,河南史河、灌河等7条河流163公里断流河段实现全年过流,全国江河湖泊总体面貌显著提升。
除河湖生态修复外,地下水超采治理也取得关键进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下水超采量较上一轮评价结果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其中,京津冀治理区成效最为显著,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十三五”期末分别回升3.29米和7.67米,区域内102眼干涸泉眼实现复涌。陕西富平温泉河千年古泉、山西晋祠泉等干涸多年的泉域先后重现水流,为区域生态恢复注入新动能。
在治理路径上,水利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地表水与地下水、本地水与外调水,通过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生态补水、推进河道整治等措施,压减河道外不合理用水,退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同时,通过水文监测与遥感影像解译动态跟踪复苏进展,将18项河湖复苏相关标准纳入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并推动相关科技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复苏行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未来,水利部明确将坚定不移推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在全国更大范围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
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卢俊宇)记者从水利部近日举行的“母亲河复苏行动三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以来启动的母亲河复苏行动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截至2025年9月底,首批选取的88条(个)母亲河(湖)已全面完成复苏目标任务,其中79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9个湖泊生态水位得到有效维持,黄河更是实现连续26年不断流的生态奇迹。
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敏介绍,母亲河复苏行动自2022年启动,是在全面排查全国断流河流、萎缩干涸湖泊基础上的重点攻坚举措。三年间,各级水利部门锚定目标、持续推进,一批曾长期断流的河湖重新恢复生命活力: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4年水流贯通,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今年春夏两季实现全线过流;永定河连续5年全线贯通、连续2年全年有水,滹沱河则实现连续5年全线水流贯通;“华北明珠”白洋淀连续7年平均生态水位保持在7米以上,水生态状况持续向好。
在区域治理层面,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历史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潮白河、泃河、南拒马河等一大批河流实现全线过流;石羊河、格尔木河等通过生态补水与流量保障,维持全线有水流动;汾河716公里河道全线贯通,河南史河、灌河等7条河流163公里断流河段实现全年过流,全国江河湖泊总体面貌显著提升。
除河湖生态修复外,地下水超采治理也取得关键进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地下水超采量较上一轮评价结果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51%。其中,京津冀治理区成效最为显著,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十三五”期末分别回升3.29米和7.67米,区域内102眼干涸泉眼实现复涌。陕西富平温泉河千年古泉、山西晋祠泉等干涸多年的泉域先后重现水流,为区域生态恢复注入新动能。
在治理路径上,水利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兼顾地表水与地下水、本地水与外调水,通过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实施生态补水、推进河道整治等措施,压减河道外不合理用水,退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同时,通过水文监测与遥感影像解译动态跟踪复苏进展,将18项河湖复苏相关标准纳入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并推动相关科技问题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复苏行动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未来,水利部明确将坚定不移推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在全国更大范围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