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烟波浩渺的南海,背靠内陆广袤腹地,海南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枢纽。作为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的重要门户,海南曾见证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盛景,承载着商贾云集、文明互鉴的辉煌记忆。
椰风海韵正盛,改革浪潮正酣。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产业体系越来越优、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依托自贸港建设,这里正续写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海南故事”。
服务升级,跨境游热力值拉满
清晨,一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航班平稳降落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200多名旅客半小时内有序完成通关,开启了他们的海岛之旅。
“免签太方便了,我们通关非常顺利!”一名外国旅客十分欣喜,口岸现场智能化导览、出入境信息采集等设备带来的便利超出了他的预期。
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扩大59国人员入境海南事由、港澳外国旅游团144小时免签、邮轮外国旅游团15天免签……在多项外国人免签来琼政策叠加下,海南已形成“全国范围+全国特定区域+海南独有”的多层次免签体系,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客源地。目前,已有86个国家公民可免签入境海南。
一系列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升级,让自贸港“磁吸效应”愈发显著。据介绍,今年以来(截至9月1日),海南出入境人员达169.8万人次,其中入出境外国旅客达89万人次,同比增长47.6%;免签入境外国旅客36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89.1%。
面对热力值拉满的跨境游,海南边检、海关等部门持续优化通关流程。海南边检机关推出六项特色通关便利举措,覆盖旅游、民生、企业、重大活动等多个领域,切实解决不同群体的通关痛点。三亚机场海关旅检现场通过“一机双屏”查验模式,实现海关与安检图像信息交互,仅需一次过检即可完成双重查验,将通关时间缩短至1分钟内,真正实现“无感通关”。
“今年我们的入境旅游团订单量同比增长了约30%,海南正成为很多外国旅客入境中国的首站。”在海南经营一家旅行社的周才水告诉记者,现在材料审核网上一键申办,团队旅客散客式通关,效率高、服务好,不仅让旅行社省时间、降成本,更让旅客在“入境第一关”时留下好印象。
延伸平台,打造贸易沟通的“超级接口”
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全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为了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谋划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消博汇”这一常态化消费与投资促进平台。
“这里的‘汇’是汇聚的‘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常年运营,让更多的优质消费品能够走进中国市场,同时让更多的投资合作机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地生根。”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局长助理、会展合作部部长刘鹏介绍。
“永不落幕的消博汇”常年展销交易中心目前已落地英国、南非、意大利、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商品馆,中国馆已有海南、甘肃、宁夏、陕西、安徽等多地特色商品,这里已成为链接全球商品与中国市场的“超级接口”,通过365天不间断运营,让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红利产生持续溢出效应。运营方德航集团董事长路平告诉记者:“我们还要发挥‘国货出海’担当,以‘引进来’赋能‘走出去’,利用消博会和自贸港政策,吸引国际优质理念和模式,让国货品牌、少数民族特色产品能首先在海南这个‘国际会客厅’接受检验,并以此为通道走向世界。”
创新举措,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5年来,海南推出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创新举措,“4321”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4”是指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四类要素进出更为便利。总计86个国家的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资金可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间依法自由便利划转,数据出境实现负面清单管理。“3”是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大领域加快开放。制定进口原辅料、交通工具及游艇、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实施,推出22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2”是指企业和个人两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双15%”优惠政策,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岛,离岛免税购物额度增加至每人每年10万元。“1”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的法治保障不断完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自贸港各项制度安排,出台50余项配套法规,有力保障了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实施。
成型起势,封关在即,海南自贸港建设即将迎来新阶段。开放的海南,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
面朝烟波浩渺的南海,背靠内陆广袤腹地,海南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枢纽。作为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的重要门户,海南曾见证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盛景,承载着商贾云集、文明互鉴的辉煌记忆。
椰风海韵正盛,改革浪潮正酣。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产业体系越来越优、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依托自贸港建设,这里正续写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海南故事”。
服务升级,跨境游热力值拉满
清晨,一架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航班平稳降落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200多名旅客半小时内有序完成通关,开启了他们的海岛之旅。
“免签太方便了,我们通关非常顺利!”一名外国旅客十分欣喜,口岸现场智能化导览、出入境信息采集等设备带来的便利超出了他的预期。
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扩大59国人员入境海南事由、港澳外国旅游团144小时免签、邮轮外国旅游团15天免签……在多项外国人免签来琼政策叠加下,海南已形成“全国范围+全国特定区域+海南独有”的多层次免签体系,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客源地。目前,已有86个国家公民可免签入境海南。
一系列免签政策的持续扩容升级,让自贸港“磁吸效应”愈发显著。据介绍,今年以来(截至9月1日),海南出入境人员达169.8万人次,其中入出境外国旅客达89万人次,同比增长47.6%;免签入境外国旅客36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89.1%。
面对热力值拉满的跨境游,海南边检、海关等部门持续优化通关流程。海南边检机关推出六项特色通关便利举措,覆盖旅游、民生、企业、重大活动等多个领域,切实解决不同群体的通关痛点。三亚机场海关旅检现场通过“一机双屏”查验模式,实现海关与安检图像信息交互,仅需一次过检即可完成双重查验,将通关时间缩短至1分钟内,真正实现“无感通关”。
“今年我们的入境旅游团订单量同比增长了约30%,海南正成为很多外国旅客入境中国的首站。”在海南经营一家旅行社的周才水告诉记者,现在材料审核网上一键申办,团队旅客散客式通关,效率高、服务好,不仅让旅行社省时间、降成本,更让旅客在“入境第一关”时留下好印象。
延伸平台,打造贸易沟通的“超级接口”
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全国首个以消费精品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为了推动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谋划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消博汇”这一常态化消费与投资促进平台。
“这里的‘汇’是汇聚的‘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常年运营,让更多的优质消费品能够走进中国市场,同时让更多的投资合作机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地生根。”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局长助理、会展合作部部长刘鹏介绍。
“永不落幕的消博汇”常年展销交易中心目前已落地英国、南非、意大利、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商品馆,中国馆已有海南、甘肃、宁夏、陕西、安徽等多地特色商品,这里已成为链接全球商品与中国市场的“超级接口”,通过365天不间断运营,让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红利产生持续溢出效应。运营方德航集团董事长路平告诉记者:“我们还要发挥‘国货出海’担当,以‘引进来’赋能‘走出去’,利用消博会和自贸港政策,吸引国际优质理念和模式,让国货品牌、少数民族特色产品能首先在海南这个‘国际会客厅’接受检验,并以此为通道走向世界。”
创新举措,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5年来,海南推出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创新举措,“4321”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4”是指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四类要素进出更为便利。总计86个国家的人员可免签入境海南,“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国际航行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资金可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间依法自由便利划转,数据出境实现负面清单管理。“3”是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大领域加快开放。制定进口原辅料、交通工具及游艇、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实施,推出22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2”是指企业和个人两方面的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税率“双15%”优惠政策,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岛,离岛免税购物额度增加至每人每年10万元。“1”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基础的法治保障不断完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自贸港各项制度安排,出台50余项配套法规,有力保障了改革创新举措落地实施。
成型起势,封关在即,海南自贸港建设即将迎来新阶段。开放的海南,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地区互利合作的新热土、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