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街村的会议室里,“爱心妈妈”玉坎举起两张画——一张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张枝干干瘪的枯树,笑着问在场家长:“大家都盼着孩子长成好树吧?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给孩子‘搭好成长的架子’。”
这场接地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普洱市将“惠家护航”纳入2025年九大惠民实事的生动实践。自项目启动以来,普洱市聚焦未成年人成长需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服务模式、深耕基层实效,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乡镇村寨、融入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103支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培训指导员203人,开展服务180余场,覆盖家庭超1万户。
构建多部门联动“一盘棋”
“家庭教育不是妇联一家的事,要攥指成拳才能出实效。”普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穆星的话,道出了“惠家护航”项目推进的关键。为让惠民实事真正落地,普洱市将其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由市妇联牵头,联合教体、宣传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印发专项工作通知,从目标设定、职责划分到师资建设、课程内容,逐一细化部署,形成“市级统筹、县区推进、乡镇落实”的工作体系。
2月28日,“惠家护航”项目正式启动,各县(区)迅速响应。5月6日至10日,普洱市妇联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7位专家,围绕家庭建设、留守困境儿童关爱等核心内容授课,为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街道)培育了203名“种子指导员”。
“以前给家长讲课总怕讲不到点子上,培训后心里有底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妇联主席李粉红说,培训让她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是赋能家长,帮家长从焦虑的‘监督者’变成孩子成长的‘同行者’”。
按照计划,项目需在1年内完成“三个目标”:组建103支指导队伍、培训200名指导员、开展200场家长培训。如今,103支队伍已全部到位,指导员培训超额完成,180余场服务让超万户家庭受益。
“需求单”变成“特色课”
六月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曾留下“惠家护航”项目的热闹身影。当时,宁洱县妇联联合市妇联,邀请昆明市妇女儿童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萍,在宁洱镇、同心镇、勐先镇开展系列讲座,300余名家长到场听讲。
《做好压力管理 共建和谐家庭》《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等主题,精准戳中家长需求。课后,不少家长围着徐萍追问“怎么跟叛逆期孩子沟通”,现场互动热烈。
这样的场景,源于普洱市“点单式”服务的创新。在项目推进中,普洱市妇联始终以家长需求为导向,通过前期调研梳理出亲子沟通、心理健康、家风建设等核心需求,邀请省、市专家量身设计课程,再将课程和实践活动送到乡镇、社区,让家长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
各县(区)也结合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路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将“惠家护航”与“家长夜校”整合,共享师资、场地,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培训,解决家长“白天没时间”的难题;西盟佤族自治县妇联与学校合作,在家长会后加开家庭教育小课堂,让家长听完课就能和老师交流孩子情况;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除线下讲座外,还开通视频课程,偏远村寨的家长通过手机就能听课。
让家庭教育理念扎根村寨
“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我们只管吃饱穿暖。”傣族妈妈玉应在参加“惠家护航”培训后,彻底改变了想法。
这样的转变,在普洱并非个例。学生家长蔡海英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大女儿,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跟我说话都带着抵触”。生完二胎后,她参加了“惠家护航”培训,意识到“家长要先学习”。
项目推进过程中,普洱市也直面挑战: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学习意识薄弱;隔代抚养家庭中,老人常用手机“稳住”孩子,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父亲参与度低,教育责任多由母亲承担……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澜沧县检察院通过发放《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强制失职父母接受指导,此前几名在校生参与聚众斗殴,检察院联合妇联、教体局对家长开展警示教育和跟踪辅导,有效降低了再犯率;思茅区计划开设周末父亲专场,吸引父亲参与;孟连县指导员王淑燕组织家长群开展户外活动,用爬山、捡垃圾替代手机游戏,“有一次带孩子们去捡垃圾,他们比玩游戏还开心”。
“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要让科学理念在村寨扎下根。”穆星表示,普洱市将继续深化“惠家护航”项目,培育更多本土专家,开展小规模、沉浸式辅导,让每一户家庭都能在科学的家庭教育引领下,收获幸福与成长。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芒街村的会议室里,“爱心妈妈”玉坎举起两张画——一张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张枝干干瘪的枯树,笑着问在场家长:“大家都盼着孩子长成好树吧?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给孩子‘搭好成长的架子’。”
这场接地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普洱市将“惠家护航”纳入2025年九大惠民实事的生动实践。自项目启动以来,普洱市聚焦未成年人成长需求,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服务模式、深耕基层实效,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乡镇村寨、融入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103支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培训指导员203人,开展服务180余场,覆盖家庭超1万户。
构建多部门联动“一盘棋”
“家庭教育不是妇联一家的事,要攥指成拳才能出实效。”普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穆星的话,道出了“惠家护航”项目推进的关键。为让惠民实事真正落地,普洱市将其列为重点民生工程,由市妇联牵头,联合教体、宣传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印发专项工作通知,从目标设定、职责划分到师资建设、课程内容,逐一细化部署,形成“市级统筹、县区推进、乡镇落实”的工作体系。
2月28日,“惠家护航”项目正式启动,各县(区)迅速响应。5月6日至10日,普洱市妇联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7位专家,围绕家庭建设、留守困境儿童关爱等核心内容授课,为全市10个县(区)、103个乡镇(街道)培育了203名“种子指导员”。
“以前给家长讲课总怕讲不到点子上,培训后心里有底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妇联主席李粉红说,培训让她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是赋能家长,帮家长从焦虑的‘监督者’变成孩子成长的‘同行者’”。
按照计划,项目需在1年内完成“三个目标”:组建103支指导队伍、培训200名指导员、开展200场家长培训。如今,103支队伍已全部到位,指导员培训超额完成,180余场服务让超万户家庭受益。
“需求单”变成“特色课”
六月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曾留下“惠家护航”项目的热闹身影。当时,宁洱县妇联联合市妇联,邀请昆明市妇女儿童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萍,在宁洱镇、同心镇、勐先镇开展系列讲座,300余名家长到场听讲。
《做好压力管理 共建和谐家庭》《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等主题,精准戳中家长需求。课后,不少家长围着徐萍追问“怎么跟叛逆期孩子沟通”,现场互动热烈。
这样的场景,源于普洱市“点单式”服务的创新。在项目推进中,普洱市妇联始终以家长需求为导向,通过前期调研梳理出亲子沟通、心理健康、家风建设等核心需求,邀请省、市专家量身设计课程,再将课程和实践活动送到乡镇、社区,让家长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
各县(区)也结合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路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将“惠家护航”与“家长夜校”整合,共享师资、场地,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培训,解决家长“白天没时间”的难题;西盟佤族自治县妇联与学校合作,在家长会后加开家庭教育小课堂,让家长听完课就能和老师交流孩子情况;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除线下讲座外,还开通视频课程,偏远村寨的家长通过手机就能听课。
让家庭教育理念扎根村寨
“以前总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我们只管吃饱穿暖。”傣族妈妈玉应在参加“惠家护航”培训后,彻底改变了想法。
这样的转变,在普洱并非个例。学生家长蔡海英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大女儿,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跟我说话都带着抵触”。生完二胎后,她参加了“惠家护航”培训,意识到“家长要先学习”。
项目推进过程中,普洱市也直面挑战: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学习意识薄弱;隔代抚养家庭中,老人常用手机“稳住”孩子,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父亲参与度低,教育责任多由母亲承担……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积极探索:澜沧县检察院通过发放《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强制失职父母接受指导,此前几名在校生参与聚众斗殴,检察院联合妇联、教体局对家长开展警示教育和跟踪辅导,有效降低了再犯率;思茅区计划开设周末父亲专场,吸引父亲参与;孟连县指导员王淑燕组织家长群开展户外活动,用爬山、捡垃圾替代手机游戏,“有一次带孩子们去捡垃圾,他们比玩游戏还开心”。
“家庭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要让科学理念在村寨扎下根。”穆星表示,普洱市将继续深化“惠家护航”项目,培育更多本土专家,开展小规模、沉浸式辅导,让每一户家庭都能在科学的家庭教育引领下,收获幸福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