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4日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关注1
东风着陆场静候航天员平安凯旋
东风着陆场2日晚完成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全面检验夜间搜救回收任务组织指挥、协同配合以及应急保障能力。
神舟二十号返回搜救回收任务,是继神舟十四号、神舟十八号之后,第三次在夜间低温环境条件下执行任务。针对这一特点,东风着陆场着力构建“空地一体、立体协同”多维搜救体系,空中分队、地面分队、信息支援分队和搭载照明设备的无人机分队紧密配合,在着陆场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依次开展返回舱搜索、航天员救援、返回舱处置,以及警戒区建立和现场照明设备架设等工作,通过综合演练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检验与提升。
“夜间搜救的最大挑战是能见度低,而且着陆区地形复杂。通过演练,我们重点检验复杂条件下发现和处置返回舱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指挥协同、空地协同、通信协同、力量协同,最大限度提升搜救回收效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徐鹏介绍。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3架搭载高功率LED灯组的系留无人机在目标区域上空组成照明阵列,覆盖半径达300米左右,亮度能够充分满足返回舱作业照明需求,为航天员出舱、返回舱处置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相比传统地面照明方式,系留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显著优势,通过实时调整照射角度,可灵活满足现场不同位置的照明需求。”操作手吕天航表示。
为应对寒冷天气,确保航天员出舱后维持体温正常,东风着陆场对3台医监医保车进行低温环境适应性改造,车内温度可稳定维持在25摄氏度左右,同时搭载紧急供氧系统及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让航天员第一时间感受到家的温暖。
“地面分队已对着陆场区进行了全面勘察,规划出多条应急通行路线,并对车辆照明系统做了升级,确保在暗夜环境中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地面分队小型搜索车驾驶员聂士超说。
自神舟二十号返回搜救回收任务启动以来,各搜救分队已开展多轮次针对性训练。空中分队先后进行了静态联调、动态测试、人员机降等训练;地面分队完成了沙漠地形驾驶、夜间驾驶、返回舱处置等训练项目。
目前,东风着陆场搜救装备完成性能调试,通信链路实现全时段覆盖,全体搜救队员正以最严谨的态度、最温暖的方式,静候航天员平安凯旋。
关注2
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上新“烤箱”
“色香味俱全”“美味啊鸡翅”……中国空间站顺利“会师”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这两天正式启用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的热风烘烤机,第一次在“太空家园”吃上了烤鸡翅、烤牛排。
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首次上新“烤箱”,航天员食品实现在轨烹饪烘焙。
记者从空间站下行的视频资料看到,航天员从包装袋里取出腌制好的鸡翅,在签架上进行固定后放入热风烘烤机内,加热28分钟,一盘滋滋冒油的宇宙级奥尔良烤鸡翅就制作出来了。神二十航天员王杰和神二十一航天员武飞两个内蒙古人,还联手烤制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黑椒牛排,让神二十乘组指令长陈冬一饱口福。
太空“烤箱”与地面的烤箱到底有何不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介绍,首先是通过温控技术、残渣收集、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技术攻关,实现在轨烘烤时的无油烟处理,从而满足空间站的油烟排放标准。其次是对净化装置和整机都进行严格测试,使之满足空间站准入条件,可连续可靠运行500次。
“太空厨房”上新“烤箱”是提高航天员在轨生活保障水平的一项暖心举措。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介绍,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食品种类扩展至190余种,飞行食谱周期延长至10天,可实现对新鲜蔬菜、坚果、蛋糕、肉类等食材在轨烹饪、烘焙加工。
“可以想一下,如果航天员在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里生活了几个月后,能够吃到自己亲手烘烤的香气扑鼻的鸡翅、牛排,或者是酥脆可口的花生米和面包,会不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刘伟波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良,使航天食品的种类、质地、风味、色泽和营养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太空菜园”也取得新突破。自神舟十六号任务开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展了在轨植物基质培养研究与验证,采用再生基质、长效控释肥和微孔导水技术,实现微重力下水分养分有效供应,实现10批次包括生菜、樱桃番茄、红薯等7种植物培养,为航天员提供4.5公斤新鲜果蔬,其中生菜和樱桃番茄实现了“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培养。
“针对春节、元旦等中国传统佳节,我们会给航天员准备非常丰盛的餐食,甚至还有神秘礼包,只能在过节当天才能打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臧鹏说。
揭秘
中国科学院专家解读我国首次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11月1日6时45分,随着实验单元由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转运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4只小鼠正式入住“太空家园”。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了解到,目前两个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正常,4只小鼠进食、饮水正常。后续小鼠将随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下行。
“鼠道之难”:小鼠经过层层筛选训练
小鼠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基因组与人类高度相似。
“这4只小鼠属于C57BL/6品系,是一种近交系小鼠,优势在于遗传均一性好、个体间差异小,有利于开展空间实验和科学数据采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这种小鼠正常的毛色是深灰色至近黑色。
科研人员对300只相同品系的小鼠进行了悬尾筛选、赛道筛选、转棒筛选、“Y迷宫”筛选以及二维旋转筛选,考验小鼠的运动能力、耐久力、抓握力、平衡力、空间记忆能力以及前庭功能等多项指标。
“我们共筛选出了100只小鼠进入训练环节。”李天达说,训练环节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装置适应性训练等,目的在于让小鼠更快地适应空间环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一个多月前进驻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小鼠的适应性饲养、单元匹配试验等工作。最终“飞上太空”的4只小鼠,是在发射任务当天早上确定下来的。
“编号为6、98、154、186的4只小鼠作为空间实验组,另外4只小鼠作为地面对照组。”李天达介绍。
在4只小鼠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还将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
“太空旅馆”:提供舒适的在轨饲养条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为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关键的平台保障。
神二十、神二十一乘组“太空会师”后,航天员首先确认了小鼠的状态,随后将装有4只小鼠的两个实验单元从上行软包中取出,完成实验单元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
“实验单元刚从上行软包中取出时,可以看到内部漂浮着一些小鼠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李天达说,装置通电后,内部会产生定向风场,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等,都会通过风场收集在笼子底部。
装置内部还配有照明灯光。“我们会在北京时间早上7点开灯、晚上7点关灯,以模拟小鼠在地面的生物节律。”李天达说。
“生活观察”:小鼠初步适应微重力环境
通过装置内的视频采集系统可以观察到,此时空间站内的4只小鼠状态活泼,不时在笼壁上来回攀爬。
“小鼠吃的鼠粮营养均衡,并且制作得较为坚硬,既能满足小鼠的磨牙习性,又能减少食物残渣。”李天达说。小鼠能够轻松找到鼠粮存放的位置,啃食起来“摇头晃脑”。
装置底部设有饮水区,小鼠舔舐饮水口,水滴就会被挤压出来。李天达介绍,考虑到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上行前装置内的水没有注满。“当小鼠转移到实验装置之后,航天员需要给装置进行补水。”
吃饱喝足后,小鼠们轮流爬到躲避窝内休息。“小鼠是穴居动物,躲避窝能够给它们提供安全感。”李天达说,“我们还看到,有的小鼠会抓着笼壁睡觉,有时候睡熟了手松开就漂浮在半空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目前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均正常,4只小鼠均能正常饮食、饮水。”李天达说。
据新华社
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4日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
关注1
东风着陆场静候航天员平安凯旋
东风着陆场2日晚完成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全面检验夜间搜救回收任务组织指挥、协同配合以及应急保障能力。
神舟二十号返回搜救回收任务,是继神舟十四号、神舟十八号之后,第三次在夜间低温环境条件下执行任务。针对这一特点,东风着陆场着力构建“空地一体、立体协同”多维搜救体系,空中分队、地面分队、信息支援分队和搭载照明设备的无人机分队紧密配合,在着陆场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依次开展返回舱搜索、航天员救援、返回舱处置,以及警戒区建立和现场照明设备架设等工作,通过综合演练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检验与提升。
“夜间搜救的最大挑战是能见度低,而且着陆区地形复杂。通过演练,我们重点检验复杂条件下发现和处置返回舱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指挥协同、空地协同、通信协同、力量协同,最大限度提升搜救回收效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徐鹏介绍。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3架搭载高功率LED灯组的系留无人机在目标区域上空组成照明阵列,覆盖半径达300米左右,亮度能够充分满足返回舱作业照明需求,为航天员出舱、返回舱处置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相比传统地面照明方式,系留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显著优势,通过实时调整照射角度,可灵活满足现场不同位置的照明需求。”操作手吕天航表示。
为应对寒冷天气,确保航天员出舱后维持体温正常,东风着陆场对3台医监医保车进行低温环境适应性改造,车内温度可稳定维持在25摄氏度左右,同时搭载紧急供氧系统及生命体征监测设备,让航天员第一时间感受到家的温暖。
“地面分队已对着陆场区进行了全面勘察,规划出多条应急通行路线,并对车辆照明系统做了升级,确保在暗夜环境中能够以最快速度抵达现场。”地面分队小型搜索车驾驶员聂士超说。
自神舟二十号返回搜救回收任务启动以来,各搜救分队已开展多轮次针对性训练。空中分队先后进行了静态联调、动态测试、人员机降等训练;地面分队完成了沙漠地形驾驶、夜间驾驶、返回舱处置等训练项目。
目前,东风着陆场搜救装备完成性能调试,通信链路实现全时段覆盖,全体搜救队员正以最严谨的态度、最温暖的方式,静候航天员平安凯旋。
关注2
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上新“烤箱”
“色香味俱全”“美味啊鸡翅”……中国空间站顺利“会师”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这两天正式启用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的热风烘烤机,第一次在“太空家园”吃上了烤鸡翅、烤牛排。
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首次上新“烤箱”,航天员食品实现在轨烹饪烘焙。
记者从空间站下行的视频资料看到,航天员从包装袋里取出腌制好的鸡翅,在签架上进行固定后放入热风烘烤机内,加热28分钟,一盘滋滋冒油的宇宙级奥尔良烤鸡翅就制作出来了。神二十航天员王杰和神二十一航天员武飞两个内蒙古人,还联手烤制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黑椒牛排,让神二十乘组指令长陈冬一饱口福。
太空“烤箱”与地面的烤箱到底有何不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介绍,首先是通过温控技术、残渣收集、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技术攻关,实现在轨烘烤时的无油烟处理,从而满足空间站的油烟排放标准。其次是对净化装置和整机都进行严格测试,使之满足空间站准入条件,可连续可靠运行500次。
“太空厨房”上新“烤箱”是提高航天员在轨生活保障水平的一项暖心举措。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介绍,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食品种类扩展至190余种,飞行食谱周期延长至10天,可实现对新鲜蔬菜、坚果、蛋糕、肉类等食材在轨烹饪、烘焙加工。
“可以想一下,如果航天员在相对密闭的空间环境里生活了几个月后,能够吃到自己亲手烘烤的香气扑鼻的鸡翅、牛排,或者是酥脆可口的花生米和面包,会不会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刘伟波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良,使航天食品的种类、质地、风味、色泽和营养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太空菜园”也取得新突破。自神舟十六号任务开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展了在轨植物基质培养研究与验证,采用再生基质、长效控释肥和微孔导水技术,实现微重力下水分养分有效供应,实现10批次包括生菜、樱桃番茄、红薯等7种植物培养,为航天员提供4.5公斤新鲜果蔬,其中生菜和樱桃番茄实现了“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培养。
“针对春节、元旦等中国传统佳节,我们会给航天员准备非常丰盛的餐食,甚至还有神秘礼包,只能在过节当天才能打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臧鹏说。
揭秘
中国科学院专家解读我国首次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11月1日6时45分,随着实验单元由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转运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4只小鼠正式入住“太空家园”。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了解到,目前两个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正常,4只小鼠进食、饮水正常。后续小鼠将随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下行。
“鼠道之难”:小鼠经过层层筛选训练
小鼠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基因组与人类高度相似。
“这4只小鼠属于C57BL/6品系,是一种近交系小鼠,优势在于遗传均一性好、个体间差异小,有利于开展空间实验和科学数据采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这种小鼠正常的毛色是深灰色至近黑色。
科研人员对300只相同品系的小鼠进行了悬尾筛选、赛道筛选、转棒筛选、“Y迷宫”筛选以及二维旋转筛选,考验小鼠的运动能力、耐久力、抓握力、平衡力、空间记忆能力以及前庭功能等多项指标。
“我们共筛选出了100只小鼠进入训练环节。”李天达说,训练环节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装置适应性训练等,目的在于让小鼠更快地适应空间环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一个多月前进驻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小鼠的适应性饲养、单元匹配试验等工作。最终“飞上太空”的4只小鼠,是在发射任务当天早上确定下来的。
“编号为6、98、154、186的4只小鼠作为空间实验组,另外4只小鼠作为地面对照组。”李天达介绍。
在4只小鼠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后,科研人员还将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
“太空旅馆”:提供舒适的在轨饲养条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为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关键的平台保障。
神二十、神二十一乘组“太空会师”后,航天员首先确认了小鼠的状态,随后将装有4只小鼠的两个实验单元从上行软包中取出,完成实验单元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
“实验单元刚从上行软包中取出时,可以看到内部漂浮着一些小鼠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李天达说,装置通电后,内部会产生定向风场,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等,都会通过风场收集在笼子底部。
装置内部还配有照明灯光。“我们会在北京时间早上7点开灯、晚上7点关灯,以模拟小鼠在地面的生物节律。”李天达说。
“生活观察”:小鼠初步适应微重力环境
通过装置内的视频采集系统可以观察到,此时空间站内的4只小鼠状态活泼,不时在笼壁上来回攀爬。
“小鼠吃的鼠粮营养均衡,并且制作得较为坚硬,既能满足小鼠的磨牙习性,又能减少食物残渣。”李天达说。小鼠能够轻松找到鼠粮存放的位置,啃食起来“摇头晃脑”。
装置底部设有饮水区,小鼠舔舐饮水口,水滴就会被挤压出来。李天达介绍,考虑到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上行前装置内的水没有注满。“当小鼠转移到实验装置之后,航天员需要给装置进行补水。”
吃饱喝足后,小鼠们轮流爬到躲避窝内休息。“小鼠是穴居动物,躲避窝能够给它们提供安全感。”李天达说,“我们还看到,有的小鼠会抓着笼壁睡觉,有时候睡熟了手松开就漂浮在半空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目前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均正常,4只小鼠均能正常饮食、饮水。”李天达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