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拂过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的渔村田畴,带来咸湿的气息和发展的“东风”——岱山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特色渔业、滨海旅游,曾经偏居一隅的海岛乡村,正突破地理的阻隔,融入更广阔的发展格局,一条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脉络的发展线路,让“全域共富、城乡共美”的目标越来越近。

海报设计:战晓菁
从“一村一品”到“一片一产”
“我们不仅发展产业,更注重凝聚邻里、传承文化。”岱山县高亭镇大峧村党支部书记戎佩军介绍,依托“两核多点”的邻里服务体系——以大峧村、南浦村两大便民服务中心为圆心,辐射稻梦广场、共富廊桥、邻里超市等二十余处共享空间;以土地整治和精品村建设为抓手,打出“稻米丰收节”等品牌,逐步构建农旅融合新图景。
2024年,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共计366.2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23.74万元,同比增长7.54%,同步完成省级未来乡村创建。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类似的实践正在高亭镇不断涌现。大岙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千万元,联合周边9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集加工、冷链、电商、民宿于一体的岱山县渔农服务综合体。
乡村发展的“点”上突破,离不开县域层面的系统谋划。2025年,岱山打造“农耕乡韵”农文旅发展支轴,用一条长约17公里的轴线串联3镇11村,构建“一轴三带五区”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5年10月25日,游客在岱山县共富工坊购买农产品。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这条“农耕乡韵”发展轴,将城市活力引入乡村,也让乡村特产与文化走到村外。轴线依托岱东龙头、岱西前岸两大片区,两端各具特色:一端聚焦智慧农业,建设植物工厂,以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一端延伸土特产全产业链,建设种质资源库和检测中心,实现从育种到加工的全链条发展。轴线中部则深耕农旅融合,打造“可观可游可憩”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我们正加紧推动城乡融合,让农村的特色产业兴旺起来,把这条‘发展轴’走实走好。”岱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修海峰表示。
从“靠海吃海”到“多元开花”
从岱山县城出发,沿高东线驱车前行,两侧连片农田沟渠相连、田块方正。高亭镇石马岙村村民老陈感慨:“过去这里大棚杂乱、薄膜飞舞,如今田成方、路相通,连电线杆都铺设到地下了。”

2025年10月25日,岱山县高亭镇石马岙村村民坐在新落成的景观休闲椅上话家常。 新华网发 汪菁璐摄
“石马岙村是‘农耕乡韵’农文旅发展支轴建设的重要一环。”高亭镇党委书记李明波介绍。为推进乡村振兴,今年高亭镇以土地集约利用为核心,统筹实施土地流转、农田标准化整治、沿线景观提升、农房风貌改造及管线改造等工程,激活乡村发展。
有了连片农田作基础,石马岙村进一步拓宽强村富民路径:依托全县核心农产品供应地优势,联动十余户家庭农场推出农耕采摘体验;推广古法青饼、年糕等非遗手艺,开发手工制作体验与特色食品销售;今年以来,该村通过“种养+非遗”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0%,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在高亭镇渔山村,村民让“靠海吃海”有了新内涵。村里成立鱼山红色文化有限公司。2024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
截至2024年底,高亭镇21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089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199万元,村村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
“过去村集体收入多依赖传统租金、利息和土地流转,如今一批乡村主动求变,理念更新、路径拓宽,运营方式持续升级。”岱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卢建波说:“近年来,岱山推进土地整治与集中流转,累计实施‘多田套合’2.88万亩,和美乡村覆盖率达70%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实现全覆盖。”
从“张榜招贤”到“扎根沃土”
“沙土中含磷、钾等元素,产出的花生具有皮薄、水分足等特点,口感也带有一种天然的咸鲜味。”岱东镇沙洋村乡村职业经理人李泽幸说。这位拥有15年规划设计经验的岱山人,2024年5月接棒后,将眼光投向故乡的山水资源。
鹿栏晴沙的壮美、沙田土地的肥沃、山海交汇的风光……在李泽幸眼中都是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她以本土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通过盘活20余栋废弃宅基地,引入同创久玖空间、云水垚陶艺馆、灯塔咖啡等多元业态,构建起“线下展销+物流配送+休闲体验”的复合型乡村产业阵地。

2025年10月26日,游客参观岱山县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截至今年9月,沙洋-龙头片区吸引游客突破5万人次,综合营收逾150万元。在“村集体+农户+企业”的创新模式下,村民们同时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电商分红等收益。
“以前觉得农村舞台小,现在发现,这里的资源禀赋和创业政策,反而能成就一番事业。”李泽幸感慨道。
10月29日,舟山市举办“海岛乡村画廊”重点村片区组团运营路演大赛,7个乡村面向浙江省“张榜招贤”,15支专业团队同台竞技。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更多项目扎根农村、致富农村,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舟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恩胜表示。
海风拂过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的渔村田畴,带来咸湿的气息和发展的“东风”——岱山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特色渔业、滨海旅游,曾经偏居一隅的海岛乡村,正突破地理的阻隔,融入更广阔的发展格局,一条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脉络的发展线路,让“全域共富、城乡共美”的目标越来越近。

海报设计:战晓菁
从“一村一品”到“一片一产”
“我们不仅发展产业,更注重凝聚邻里、传承文化。”岱山县高亭镇大峧村党支部书记戎佩军介绍,依托“两核多点”的邻里服务体系——以大峧村、南浦村两大便民服务中心为圆心,辐射稻梦广场、共富廊桥、邻里超市等二十余处共享空间;以土地整治和精品村建设为抓手,打出“稻米丰收节”等品牌,逐步构建农旅融合新图景。
2024年,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共计366.2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23.74万元,同比增长7.54%,同步完成省级未来乡村创建。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类似的实践正在高亭镇不断涌现。大岙二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千万元,联合周边9个村成立“强村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集加工、冷链、电商、民宿于一体的岱山县渔农服务综合体。
乡村发展的“点”上突破,离不开县域层面的系统谋划。2025年,岱山打造“农耕乡韵”农文旅发展支轴,用一条长约17公里的轴线串联3镇11村,构建“一轴三带五区”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5年10月25日,游客在岱山县共富工坊购买农产品。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这条“农耕乡韵”发展轴,将城市活力引入乡村,也让乡村特产与文化走到村外。轴线依托岱东龙头、岱西前岸两大片区,两端各具特色:一端聚焦智慧农业,建设植物工厂,以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一端延伸土特产全产业链,建设种质资源库和检测中心,实现从育种到加工的全链条发展。轴线中部则深耕农旅融合,打造“可观可游可憩”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我们正加紧推动城乡融合,让农村的特色产业兴旺起来,把这条‘发展轴’走实走好。”岱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修海峰表示。
从“靠海吃海”到“多元开花”
从岱山县城出发,沿高东线驱车前行,两侧连片农田沟渠相连、田块方正。高亭镇石马岙村村民老陈感慨:“过去这里大棚杂乱、薄膜飞舞,如今田成方、路相通,连电线杆都铺设到地下了。”

2025年10月25日,岱山县高亭镇石马岙村村民坐在新落成的景观休闲椅上话家常。 新华网发 汪菁璐摄
“石马岙村是‘农耕乡韵’农文旅发展支轴建设的重要一环。”高亭镇党委书记李明波介绍。为推进乡村振兴,今年高亭镇以土地集约利用为核心,统筹实施土地流转、农田标准化整治、沿线景观提升、农房风貌改造及管线改造等工程,激活乡村发展。
有了连片农田作基础,石马岙村进一步拓宽强村富民路径:依托全县核心农产品供应地优势,联动十余户家庭农场推出农耕采摘体验;推广古法青饼、年糕等非遗手艺,开发手工制作体验与特色食品销售;今年以来,该村通过“种养+非遗”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0%,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在高亭镇渔山村,村民让“靠海吃海”有了新内涵。村里成立鱼山红色文化有限公司。2024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
截至2024年底,高亭镇21个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089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5199万元,村村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
“过去村集体收入多依赖传统租金、利息和土地流转,如今一批乡村主动求变,理念更新、路径拓宽,运营方式持续升级。”岱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卢建波说:“近年来,岱山推进土地整治与集中流转,累计实施‘多田套合’2.88万亩,和美乡村覆盖率达70%以上,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实现全覆盖。”
从“张榜招贤”到“扎根沃土”
“沙土中含磷、钾等元素,产出的花生具有皮薄、水分足等特点,口感也带有一种天然的咸鲜味。”岱东镇沙洋村乡村职业经理人李泽幸说。这位拥有15年规划设计经验的岱山人,2024年5月接棒后,将眼光投向故乡的山水资源。
鹿栏晴沙的壮美、沙田土地的肥沃、山海交汇的风光……在李泽幸眼中都是亟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她以本土旅游资源开发为核心,通过盘活20余栋废弃宅基地,引入同创久玖空间、云水垚陶艺馆、灯塔咖啡等多元业态,构建起“线下展销+物流配送+休闲体验”的复合型乡村产业阵地。

2025年10月26日,游客参观岱山县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新华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截至今年9月,沙洋-龙头片区吸引游客突破5万人次,综合营收逾150万元。在“村集体+农户+企业”的创新模式下,村民们同时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电商分红等收益。
“以前觉得农村舞台小,现在发现,这里的资源禀赋和创业政策,反而能成就一番事业。”李泽幸感慨道。
10月29日,舟山市举办“海岛乡村画廊”重点村片区组团运营路演大赛,7个乡村面向浙江省“张榜招贤”,15支专业团队同台竞技。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更多项目扎根农村、致富农村,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舟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恩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