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校园诞生的立法建议:法官与中学生共议网络保护中“法治的光”

2025-11-23 07:17 中国青年报

来源标题:校园诞生的立法建议:法官与中学生共议网络保护中“法治的光”

“网络暴力的‘伤害无界’,但司法的‘守护必须有界’。法律应明确网暴行为的量化认定标准、平台配合司法机关调取完整元数据的义务,让每一份诉求都能在司法框架内找到明确依据,法治的底线,就该挡住每一次网络恶意的冲击。”11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民事审判第一庭、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长宁法院”)承办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系列未成年人普法活动(第六场)在各大媒体平台同步播出。活动中,长宁法院院长徐世亮与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季凌芸、上海市延安中学学生代表佟嘉和共同宣读了前述反网络暴力的立法建议。

这份立法建议,诞生于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政附中”)校园。该校附近的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基层立法联系点,长宁法院则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自2023年4月起,长宁法院在华政附中开设“菁菁议事厅”,把话筒递给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思考探索有价值的法律和社会话题,大胆说出对法治建设的想法。

本场普法活动除了法官和嘉宾们的以案说法,也融入了未成年人的调研和思考成果。

最高法新闻局副局长姬忠彪表示,法治宣传教育法已于11月1日正式施行,法律着眼于提升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专章规定,做好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是“软任务”,而是“硬指标”,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责。未成年人的“数字安全”,也需要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校园“议事厅”催生的立法建议

“遇到网暴要截图”“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或者老师,让大人们给予帮助,因为大人有更丰富的经验”,在活动现场,长宁法院的法官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普法短片引起了许多孩子的共鸣。

短片讲述了未成年人豆豆因为嫉妒同学毛毛,在网络上发布帖子,诋毁毛毛的画作是抄袭的。这不仅引发了对毛毛的网暴,也使毛毛失去了对画画的兴趣。

“被告豆豆及父母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删除论坛上不当言论,并向原告毛毛赔礼道歉;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赔偿原告毛毛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短片中,法官在判决中阐明了网暴者要承担的责任,同时指出,豆豆的父母未能正确引导未成年子女正确使用网络、约束网络言行,存在家庭教育监管的失职,决定责令二人接受一定期限的家庭教育指导,掌握正确的家庭用网监管方法。

在华政附中“菁菁议事厅”此前的讨论中,同学们认为,当前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缺乏专项法律支撑,现有法律法规存在体系分散、界定模糊、救济不足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暴力现象。

同学们建议,明确网络暴力的行为定义,采用“列举+兜底”模式,明确列举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网络敲诈、网络恐吓、网络骚扰等典型行为,同时增设“其他侵害他人人格权益或扰乱网络秩序的类似行为”兜底条款,覆盖线上信息传播与线下权益受损联动的场景,避免法律适用空白。

“基层治理最怕‘看得见问题,摸不着抓手’,反网暴更是如此。”季凌芸建议,法律应该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全流程治理义务,在事前环节,平台应该对不良信息自动筛查、标记并采取限流措施;在事中环节,要求平台设立专属网络暴力投诉通道,对账号进行动态监测,并进行阶梯化处置措施;在事后环节,规定平台需留存网络暴力内容及传播路径,且需配合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调取完整元数据,保障调查取证需求。

部分AI应用暗藏隐私风险

一款看起来无害的AI应用,可能给未成年人隐私泄露埋下隐患。普法案例显示,未成年人贝贝在使用一款“魔法宠物”App的过程中,向“宠物”透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甚至每天何时放学回家、家长的手机号。不久后,贝贝的妈妈就收到了各种营销电话,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制”。

在相关案件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长宁法院提醒家长,一些App利用卡通形象和游戏互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引导他们交出隐私,这不只是孩子的错。孩子们隐私意识薄弱,需要家长教育和引导,同时注重提前帮孩子甄别风险。

长宁区妇联兼职副主席、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负责人梦晓介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双向成长”,家长既要做好“监护者”,也要当好“同行者”:一方面要履行网络监护责任,比如设置青少年模式,了解软件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不能用“权威”压制孩子,而是要用“共同学习”代替“单向禁止”,用“耐心倾听”代替“指责批评”。

今年上半年,作为华政附中学生事务中心成员,初二学生牛思淼参与了校内对人工智能产品使用的调研。他们收集到千余份师生问卷,发现超过70%的同学日常会接触AI工具,但近一半的人从不仔细阅读隐私条款,往往直接勾选,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出去。

“同学们接触的App和游戏,隐私条款都是长篇大论的,我们也看不懂,只能默认勾选。”牛思淼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经过这次调查,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希望网络平台在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时,可以将隐私条款更简洁地呈现出来,“能一目了然知道它到底会获取我们的什么隐私信息”。

校园公约引导“智享未来”

这次调研还显示,该校师生普遍认可AI对学习效率的提升作用:课堂上,教师高频使用实时答题、学情反馈等互动软件以及口语测评等语言辅助工具,超六成同学使用过拍照搜题类软件,近六成用于复习巩固。

然而,一名同学在问卷中分享了自己的真实想法:“AI解题思路一秒就助我解开,但有时反而让我懒得思考。”在调研中,该校近三成学生承认依赖AI解题,部分学生直接提交生成内容;超四成教师观察到学生“过度依赖AI、缺乏独立思考”,担心“学生易被非学习功能吸引”……

调研显示,该校超七成师生支持学校制定人工智能使用规范,认为需要通过规则来保障技术的合理使用,以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

华政附中党总支书记陈依群介绍,借助长宁法院的平台,同学们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北京十一中学的同学进行了线上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他们也尝试制定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如何用好电子产品的校园公约,从而更好地将AI作为一种工具,用好它的同时,护航自己的成长”。

“尤其难得的是,孩子们成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表示,未来还需要持续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的多方联动,让法治真正成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伞”。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刘言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