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国民党将帅结局:风云一生下场凄凉(9)

2015-11-20 11:04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盘点国民党将帅结局:风云一生下场凄凉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汉族,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杜聿明是黄埔系骨干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是他的女婿。

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新化县时雍团(今圳上镇)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战神蚩尤的故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12月,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后,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秋,武昌起义,约同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汉阳作战。后在岳州镇守府司令部任参谋,兼教练科长。南北议和后,调陆军部当科员,从事炮兵典令及兵学书刊等编译。1917年,再次赴日留学,先后入陆军炮工学校、野战炮兵射击学校,毕业后在东京帝田大学造兵科从事研究。1927年(民国16年)秋,历任暂编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等军事要职后,深感内战频仍,民无宁日,乃离开军队幽居上海。抗日时期,力主抗日,曾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人,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 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举行北平和平起义,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归回人民, 200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兵燹。这一义举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成濬(1882~1961),湖北随县(今随州)厉山人,字雪竹,又作雪舟。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出任陆军部副官长。4月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府总务厅长。次年,二次革命爆发,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失败后逃亡日本。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奉命到湖北联络军队。1920年孙中山再回广州组织军政府,先后被派往湖南、云南等地联络军队。1924年10月被孙中山任命为湖北招讨使兼建国军北伐总司令部参谋长,随总司令谭延闿入江西北伐。后因屡战屡败,一度解甲回沪。1925年9月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征军总部总参议。1937年抗战爆发,11月再次担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为时半年。1939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先后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离职回湖北,任省参议会议长。1949年春避居香港。1951年春去台湾,历任台湾政权“总统府”的“国策顾问”、“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等职。1961年5月7日在台湾病故。著有《八十回忆》。

胡琏,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汉族,陕西华州(今陕西华县)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南京步兵学校,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一期,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曾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八军军长,第十二兵团副司令,1949年去台湾后,担任过金门防卫军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及"总统府"战略顾问,一级陆军上将军衔。1907年11月16日(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生于陕西华县会同坊北会村贫寒农家。曾任中国国民党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