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连续四年参加上海团审议都说了啥(3)

2016-03-06 01:51 人民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习近平连续四年参加上海团审议都说了啥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2016年2月18日,张江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国务院批复。

一年前的3月5日,上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建设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构想,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积极支持。

而这一年间,从构想变成蓝图,乃至成为现实的,远不止一个科学中心。

2015年,C919国产大型客机在上海成功下线;上海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成了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超算中心等已有的重大科学设施,亦联动形成了为全国科学研究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所有这些,都不只是一个项目、一项工程。它们更代表着一个战略、一种方向——创新。这是上海迈向未来最需依靠的新动力,也是上海承担国家战略尤需突破的大课题。

从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凡到上海代表团,必谈创新。无论是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还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抑或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核心动力都必须来自创新,也只能来自创新。

而当举国都需要问创新要动力,作为“先行者”的上海,毫无疑问地应当率先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那之后,上海用近1年时间开展了一次全市层面的大调研。2015年5月25日,十届市委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随后半年多时间,关于人才、金融、科技成果转化、财政投入和分配等、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配套文件悉数到位。

打造“科创中心”,并没有囿于一时一地。它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项战略,需要经受长久的历史检验,又亟待突破现实的关键环节。

上海的努力,围绕着总书记提出的一组坐标: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借由“科创中心”建设,上海进一步明晰了“四个中心”尤其是“经济中心”的内涵;借助自贸试验区扩围机遇,张江自主创新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实现“双自联动”;针对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上海主动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修订优化相关政策;瞄准人才这一创新之基,一批新政适时推出,坚决破除门户之见。

可贵的是,上海的上上下下,正在形成这样的自觉: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把动力转换到创新上来,不是个别领域、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方位的系统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说,“这会完全改变一座城市的面貌。”

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主动围着基层转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习近平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今年春节,上海完成了一个在许多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外环以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外环以外烟花爆竹燃放量明显减少。

申城30万“平安马甲”守望于街头、里弄、社区,全力配合全市5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值守“禁燃”,最终换来了过年时城市的安宁祥和,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节后召开的多个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屡屡提及此事带来的启示:“充分体现了市委‘1+6’文件落实的成效,充分展现了基层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1+6”文件的出台、推进、落实,源于市委2014年1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而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期望的呼应——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期望上海“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他特别嘱咐,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在社区干了20多年“小巷总理”的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至今记得总书记对她的现场回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区就实了。我们国家的真正稳定,靠我们基层的同志。

“这让我增强了做好基层工作的底气,”朱国萍说,“‘1+6’文件的落地,让我们社区工作者干劲更足!”

时隔一年之后的同样场合,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刘卫国向总书记介绍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最新进展:“1+6”成果在全市全面推开;上海所有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主要精力用于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上;将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作为重要的班长工程来推进,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体系。

一步一个脚印,让基层活起来、使基础实起来。杨浦区殷行北新村片区党委书记吴美娟的感受很直观,“社区干部年纪轻了、学历高了、工资涨了、经费多了、腰杆硬了、劲道足了。”

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这是体制机制、观念理念的重新调整与适应。“对下服务”、“准入清单”、“多元主体”、“社区共治”……一个个新名词的背后,是上海迈向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先行先试。

而同时,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要走出无先例可循的新路子,更考验勇气、智慧与韧劲。

2015年下半年起,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密集开展不打招呼的调研,直击城市“短板”问题。2016年初,“补好短板”被列为今年市委的“一号课题”。

上海深刻地意识到,现在比较突出的是短板太短,如果下一个五年不补好,就会反过来影响长板继续加长。补短板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带动全局工作,这是关键一招。

补好短板,事关城市未来、事关群众福祉。在浦东合庆镇、青浦青东农场、闵行许浦村,一个个极度脏乱差的城中村、结合部,以“五违”整治为重点,综合运用规划、工商、消防、安全、治安、环境等法律资源开展联动执法,正在逐步改善好转。

综合整治的成效能否巩固,同样考验着“社会治理”是否常态长效。

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上海精心构筑。

在从严管党治党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用制度治吏管权

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习近平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现在‘关键少数’都变成热词了,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这番话,许多全国人大代表记忆犹新。

2015年5月,《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试行)》正式出台。如今,上海在职省部级领导干部和264家单位的1802名领导干部悉数进行了专项申报。经核实,截至去年10月底,共对18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规范。

这项酝酿多时的意见,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首肯。2015年3月的人代会上,总书记专门鼓励这项探索,要求上海在试点中按照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的规定稳妥实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股道。”在上海,领导干部已普遍顺应这一大势,按规范明确实行“一方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领导干部,由其亲属主动退出经商活动,或干部本人辞去现任职务。

这一制度实施,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干部配偶、子女经商不一定就是有腐败,但老百姓的观感很差,对党的威信、政府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一名基层公务员坦陈,不能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一年,上海围绕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努力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防止养痈遗患、放任自流,让加强纪律建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纪检机关紧紧抓住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通过教育提醒、监督检查、查处通报,驰而不息正作风。仅一个宝山区,去年1—12月通过“飞行检查”、“网上举报”等多种方式,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起,对19人进行处理。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刘红凛说,党纪国法等“硬规矩”,犹如带电的“高压线”,不能碰,一碰就“跳闸”。理想信念与宗旨等“软规矩”,犹如带电的“低压线”,也碰不得;若经常去碰,久而久之,就会“麻木不仁”、甚至胆大妄为。

从严管理领导干部,继而推动党风政风、家风社风的建设,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一些企业主曾反映,“八项规定”之后,干部怕事躲事的现象比以往有所增加。“抓‘关键少数’不仅是抓廉政问题,更要锻造一支有担当、有作为的队伍。”

杨浦区委还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的处理办法,明确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的具体情况、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运用必要方式,对“庸、懒、散、浮”者动真格,努力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须知庸懒散浮也是一种腐败。”上海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把责任扛在肩上,以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精神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