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

2016-03-09 01:14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孙彦新、侯丽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透露,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个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空间站将支持科学家从事前沿科学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造福。”周建平说,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空间站本身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它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这不是科幻片,而是不久将来的现实,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空间站还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往太空运送物资的成本非常高,载人航天的发展必须把经济性作为重大、优先问题。周建平说,进行物资循环利用并提高物资循环利用率,是世界载人航天关注的重大技术挑战问题。

“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重新生成氧气,这也降低了氧气的补给需求。”周建平说。

他表示,提高单位物质的效率是提高经济性的有效手段。中国空间站将采用电推进技术作为空间站轨道维持的动力装置,这将显著降低空间站运行期间的推进剂补给需求。

“我们也在研究下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发展思路。我们将瞄准可重复使用的目标,以期进一步降低空间运输的成本,提高效益。”周建平说。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孙彦新、侯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