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说,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空间站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周建平说。
周建平说,我国空间站建造将遵循符合国情和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等原则,利用当代先进技术,重视应用效益、追求运营经济性、规模适度,目前初定的空间站设计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并预留拓展空间。
据介绍,空间站未来将成为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三个目标:一是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空间站水平,并能利用当代的技术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二是掌握航天员经常在轨飞行的生活和健康保障技术。只有使航天员能健康地生活,才能保障其高效地工作。三是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科学家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以期能达到在科学方面若干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目标。
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倡议发起,本届论坛于16日至17日在广州举行。
相关
中国为空间站任务开展模拟失重实验
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36名健康男性保持头低脚高的姿势,不间断地在床上躺了90天。这项被称为“地星二号”的实验全称为“90天人体负6度头低位卧床实验”,是中国空间站任务准备期的一场硬仗。
在上月底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这与航天员因失重出现的身体变化很接近。
随着未来中国空间站建成,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可能长达180天,因此必须充分了解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以及现有防护措施是否有效。
头低位卧床最早源于上世纪70年代,苏联航天员执行完长期航天飞行任务返回后睡眠时常常感觉身体处于向下滑的状态,研究人员发现,负6度头低位卧床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航天飞行中航天员的生理变化与感受最为接近。
本组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