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吉林省汪清县抓住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着力念好“学、做、促”三字经,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一)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学”。探索转变学习模式,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方法,使学习富有成效。一是开展“四讲”活动。采取“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先进讲事迹、党员讲体会”等方式,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分管领域和“百千万”脱贫帮扶工程包保村屯送党课,邀请和组织省委党校教授、县宣讲团、讲师团成员开展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安排全国“时代楷模”金春燮等身边先进典型讲事迹,鼓励党员干部结合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谈体会。二是丰富学习载体。针对基层党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编印党员学习“口袋书”,将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创建活动和必读书目的知识要点整合为“口袋书”形式,党员人手一册,实现“小书本、微教育”。以情景剧微视频的形式,创新党章党规学习载体,受到党员群众欢迎。依托童长荣烈士陵园、小汪清抗日根据地等10余处红色教育资源,设计了重走抗联路、学唱抗联歌、吃抗联饭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体验式”党史党性教育。三是突出显性驱动。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大屏幕等各种宣传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导各部门、各单位通过设置流程图、悬挂展板标语、张贴党章漫画海报、设立专栏等形式,提高党员群众对学习教育的知晓度,营造人人了解、人人关注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做”。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推动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成果体现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切实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一是围绕“七种”问题抓整治。印发《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集中整治机关干部突出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重点对机关干部精神不振、责任心不强、抓落实不力等“庸懒散”现象和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自查,组织专题学习讨论,着力解决工作中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充分认识目前全县经济下行压力的实际,在推动“三攻坚一项目”的具体实践中检验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合格党员标准。今年以来,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逐级签订责任书,充实扶贫工作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全县200个行政村实现了包保帮扶“全覆盖”,省州县各级领导和部门单位共帮助包保村谋划项目104个,总投资1954.6万元。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共产党员服务城”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以党员的服务行动提升党组织服务效能,逐步构建遍布城乡的红色示范服务网络。按照筹备启动、集中创建、考核验收、巩固深化等四个步骤,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创建示范比例,依次推进党员服务示范岗、示范单位、示范行业的创建工作。同时,突出“可视化”,采取亮明身份、双向承诺、设岗创星、考评定星、命名授牌等五种形式开展创建工作,切实增强可操作性。目前,全县参与创建的112个部门单位中,亮明身份党员9722人,创建党员示范岗1035个,确定擎天柱广告牌59处、公交站点广告13处,宣传横幅420个、LED屏幕905个,设计带有“共产党员服务城”标语的道路亮化灯100余杆。
(三)层层传导压力,上下联动“促”。注重整体联动推进,层层传导工作压力,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一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牵头负责人,主管党建工作的副部长为常务负责人,县委办、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党工委、县委党校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具体负责人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了3个综合组、1个宣传组和7个督导组,统筹谋划指导全县学习教育工作。二是实行“一规则、四制度”。为切实抓好全县学习教育工作,制定《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工作规则》,建立 “工作提示制度”、“信息报送制度”、“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创建活动周调度制度”4项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和跟踪推进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学习教育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遵循。目前,县协调小组已下发工作提示4期,印发信息简报3期。三是从严从实开展督导工作。采取以会代训形式,组织召开督导组工作会议3次,不断加强学习教育督导工作。各督导组运用定点监测、现场观摩、随机抽查等方式,平均深入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督查指导两轮以上,为及时了解党员干部学习情况和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汪清县委组织部——李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