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十年记(2)

2016-05-25 23:10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十年记

新转型:从速度滨海到效益滨海

对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来说,其重型装备的制造、出口如今烙上了滨海印记。

“过去,我们设计和运输都‘禁锢’在火车和汽车车板宽度上,在滨海建基地,我们的设计思想和设备都有了出海口!”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安道明说。

内陆企业选择在滨海新区转型发展背后,是滨海新区促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理念的转变。

“我们要扭住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不放,推动从速度滨海向效益滨海转变,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说,滨海新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定位产业布局和调整,突出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既要有铺天盖地的小巨人,也要有顶天立地的好项目。

以先进制造业为经济发展引擎,滨海新区传统功能区和产业正在转型蜕变,并带来示范效应。近年来,在空客龙头项目带动下,古德里奇、中航直升机、庞巴迪等6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和120多家航空服务企业落户该区域,初步形成航空全产业链,2015年实现航空产业产值717亿元,就业人数超过1.2万人。

数字显示,2015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5万亿元;航空航天、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八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4%。形成了“东航运、南重工、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五大产业板块格局。

“总结滨海新区十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我们称其为滨海新区打造的‘三张名片。”张勇说,“创新创业的名片,是今后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方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创新驱动厚植发展新动力。目前,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851家,占全市的30%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64家,占天津市的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天津市创新创业特区去年9月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揭牌,平均每周新增“双创”企业125家,仅用半年多时间便吸引了1800多家企业落户。腾讯天津众创空间负责人石继强认为,“双创”特区以自贸区+自创区相互支撑的发展模式,未来腾讯众创将通过专业服务+投资联动,更好扶持创业者发展。

“滨海新区的高速增长并非简单地规模扩张,而是着力克服制约新区发展的结构性短板,通过打造若干平台载体,聚集更多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统一。”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说。

新未来:蓄势扬帆加速开放

5月18日,一个被称作“时空胶囊”的金属罐,嵌入天津自贸试验区内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开工纪念碑,里面是1份当天的《天津日报》、1份来自德国的报纸、9枚中欧硬币。这既象征中德合作的美好前景,也将见证滨海新区未来的成长。

去年4月,在滨海新区划出的119.9平方公里天津自贸试验区,128项制度创新举措迅速落地。“自贸区既要为全局性的对外开放探索经验和测试压力,同时要为区域转型提质增效起到一个平台窗口作用。”天津市副市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阎庆民说,要充分利用这一开放高地综合优势,使京津冀共享改革、创新和开放红利。

跨境支付领域知名的企业智付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近日将总部迁入于家堡——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在这里,2015年新注册的企业中,有4成来自京冀。

“我们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资源,去年北京资金占内资到位额的50%。”宗国英说,滨海新区要成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所在,坚决破除门户之见,成为协同发展的先锋。

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的滨海新区,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最近起点。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天津港率先在内陆腹地设立“无水港”,并开辟了10多条海铁联运通道。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正在持续放大,滨海新区将进一步蓄积开放开发新优势,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经济强动力,民生添活力。滨海新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区。8年前,渤海湾里的一片盐碱荒地,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在中新生态城,绿色产业集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面向未来,滨海新区绘制的发展图时间表制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美丽滨海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十年前历史性起航的滨海新区,蓄势扬帆,乘风破浪前行。(参与采写记者:邓中豪、毛振华)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于佳欣、李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