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昌花园社区:志愿者在为社区老人理发。
文昌花园社区内珍藏的各式老物件。
6月末的扬州午后,高温潮湿的“桑拿天”让整个城市都安静了很多。但在扬州城东的文昌花园社区的活动中心,却是另一番热闹场景:志愿者在广场上为老人免费理发,阿姨们已经操练起了广场舞,退休老人在活动室里组起了牌局,几位阿婆跟着老师探讨起了养身之道。
“如今社区里的温馨和谐,搁10年前是完全想象不到的。”文昌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桂香告诉记者,社区是扬州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成立于2005年,现有居民4219户。“社区成立之初,居民参与活动热情不高,喊哑了嗓子也没有多少人来,更尴尬的是,常常一场活动结束,请来的领导还没走,塑料凳子就被人搬空了。”
还是那个小区,还有那批居民,如今的文昌花园社区已经捧回了“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多块全国性的金字招牌,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神奇”变化?
这组数据或许能窥探出一些答案:坚守社区11年的陈桂香,4219户家庭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社区党委介绍,所有社工都要深入居民家中,探寻实际问题,只有从问题出发,才能让居民能打开心扉、融入社区大家庭,从而上下同心,共同建设好这个大家庭。
作为拆迁安置社区,刚成立的文昌花园社区面临着三大难题:失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郑翔是一个把老百姓的事挂在心上的人。为了解决“三多”问题,她在2007年牵头成立了“家门口饭碗手工加工坊”,帮助那些不能保证正常上班时间的居民灵活就业,让他们不出家门照样能赚钱。
在2008年8月,文昌花园社区就成立了扬州首家社区邻里中心,形成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单位的社会化服务。此外,社区邻里中心、慈善超市、老年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室等正常为民居开放;社区向居民发放了“温馨卡”,开通居民求助电话热线,设立“雷锋信箱”,做到了“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的现状。
谈起社区的工作者,居民刘阿姨赞不绝口,“他们负责、热情,我们之间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像是乡邻,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办事不难,出了问题也不怕,有事就找社区。”
因为文昌花园社区内的浓浓乡邻情,对于社区的需求,居民往往都能一呼百应。
2015年,为了向扬州2500周年城庆献礼,文昌花园社区筹划打造一个”老物件”展览,便向居民发出征集展品的号令。得知社区有需求,居民纷纷将自己珍藏的“稀罕宝贝”拿出来,有近千件之多。走进社区活动中心二楼,一间摆满老式相机、手机、电话机的屋子俨然成了一个“老物件”博物馆,这个集社区之力建城的文化场馆也成了居民对外“炫耀”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