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晚,中秋之夜,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多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和热烈讨论。外媒普遍认为,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在实现空间站梦想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国与其他国家加强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将成为大势所趋。
德新社就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予以详细报道,称中国成功将其送入太空是在建设自己空间站这条“雄心勃勃”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天宫二号的发射显示了中国加快太空研究开发的姿态,也是中国追赶先进、实现“航天强国”目标的重要一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认为,天宫二号的发射是中国成为现代太空竞赛一个主要选手的关键一步。
多家国外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并运转自己的空间站,并在2024年左右国际空间站退役后成为唯一拥有在轨空间站的国家,这将大大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合作。
英国知名学术杂志《自然》在题为《中国发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的文章中指出,天宫二号上的“天极”伽玛暴偏振探测仪实验项目有中国、瑞士以及波兰科学家参与,并获得欧洲航天局的支持。除了这个项目,中国科学院正与欧洲航天局探讨开展其他空间科学合作项目。
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16日发表题为《天宫二号搭载中国文化和合理念》的评论说,欧洲航天大国面临的预算压力上升,促使欧洲航天局考虑与中国共同分担航天项目的可能。据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分别与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和欧洲航天局就科学家进入中国空间站达成协议,空间站设计为大型舱段对接预留接口。人们有理由期待这样的合作更广泛、更深入,让“天宫”“神舟”所寄寓的向往、和合之美,与创新、协作的时代精神成功“交会对接”。正如欧洲航天局局长韦尔纳所言,把中国等非传统伙伴纳入更大的人类探索平台举措是务实的,只有让中国参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宇宙飞船才能在太空连接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