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粮食产区局地亏损严重 种粮大户“没钱赚”想退租(2)

2016-12-06 08:38 环球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多个粮食产区局地亏损严重 种粮大户“没钱赚”想退租

种粮大户现“减租退租”窘境

记者发现,当前种粮大户心态呈多个特征,其中包括“消极观望”。与前几年种粮效益稳定时大户积极投资不同,不少种粮大户看淡前景,有的甚至不敢投入基础设施和购置农机。

“我现在是不敢做,也没精神做,但是又不得不做。”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一位种粮大户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合同毕竟还剩下两年,那就先看看再说吧。他现在有三台拖拉机,还有插秧机,农机的投资就超过30多万元。“按照以往的年度,这两台拖拉机都到了该更换的时期了,但是看到现在这个粮食行情,我不敢再继续卖旧换新,两年后还种不种田都很难说。”

记者了解到,亏损导致大户出现缩小规模或放弃耕种现象。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2015年和2016年粮食种植效益下滑影响,部分经济承载能力较弱的种粮大户表现减租和退租意愿。“我周边的种粮大户去年还有扩大规模的,今年效益不行了,有不少退耕或缩减规模的。”安徽省阜阳市一位种粮大户说,“我也准备逐年缩减流转规模,今年退了约100亩。”

袁凤波表示,今年这种情况下,明年只能改种别的作物了。明年计划压缩耕地面积,从现在的近3000亩压缩到1000亩左右。现在面积大,但干得不精细,明年准备少雇佣点人,争取就用家里人,节省点成本,还能干精细些。

此外,耕地流转不稳定是种粮大户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影响了一些人的长期流转积极性。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对种粮大户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与分析显示,大户承租耕地期限普遍较短,通常为1至3年,谁出价高就给谁承包,大户普遍缺乏安全感。合同不规范,大多数地方以口头协议为主,容易发生纠纷,转让双方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不利于土地的正常流转。

“从表面上看,种粮大户流转土地与老百姓都有签订了合同,但这往往都不算数。”安徽省滁州市一位种粮大户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早期一亩地流转费用定300元,后期涨到500元,去年涨到600元,前两天来了个流转户说明年涨到700元,“过去不算数就算了,现在能否签一个算数的合同,由司法部门见证,若违背合同怎么处理,否则让人没法安心干事创业”。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