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景区管理乱象:有的变水疗会所 有的停业不摘牌(2)

2016-12-07 20:13 新华社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追踪367家景区被处理背后的A级管理乱象

重申请轻管理,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记者调查,有些地方争创A级景区时全力以赴,拿到金字招牌后疏于管理。

以被摘牌4A级的葫芦岛市龙湾海滨景区为例,参与调查的辽宁省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已经严重退化。“在每年旅游旺季,景区仅设立临时简易游客服务中心,其实就是简单摆放几张桌子。更不用说景区应该具备的旅游投诉室、医务室、母婴室了。”

江西省旅发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此次被警告的宜春市靖安中部梦幻生态旅游区,自2013年获评4A级景区之后,基本没有投入资金进行完善提升,导致标识系统、垃圾箱等设施设备陈旧坏损,数量不足。

河南省旅游局在暗访4A级景区商丘市古城时发现,景区旅游厕所里堆满杂物,设施破损严重。“去个洗手间,发现洗手台也是坏的,没人修。”郑州的一名游客无奈地吐槽。

潘毅说:“不少景区创建A级时态度积极,三天两头到局里作表态。可一旦创建成功,别说提升软硬件配套,创建时的一些服务标准后期都无法维持。”

专家认为,景区之所以重建设轻管理,背后是A级景区监管长期疲软。

按照规定,4A级及以下等级景区复核工作,主要由省级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和实施。复核分为年度复核与五年期满的评定性复核,年度复核采取抽查的方式,复核比例不低于10%。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针对当前庞大的景区数量,“10%的抽检率太低,难以形成有效监管”。

即使这种低频次的复查,往往因地方相关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流于形式。业内人士透露,等级复查前跟景区明里暗里打招呼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正是监管缺位,才有那么多‘僵尸景区’迟迟未退出。”

“摘牌阻力太大。”潘毅认为,若要动真格处理A级景区,要面对地方、景区投资部门等多重压力。尤其对于地方而言,处罚景区,直接影响地方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影响力。

应将“能进能出”机制常态化

刘思敏分析认为,此次公布的被查处景区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处理之重前所未有,释放旅游业深化改革、从严管理的决心与信号。

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协同相关部门,酝酿推出新修订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安徽大学旅游系副主任李经龙认为,新的管理办法应对景区出现何种问题、加以何种处罚等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A级景区复核监管工作更加规范,有据可查。

魏翔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形成由专家、游客代表、旅行社代表等参与业评级与动态监督的队伍,参与景区分级管理全过程,提升A级含金量。

专家认为,景区A级管理应从“检查一阵风”到“黑名单”制度化。只有将“能进能出”的机制常态化,才能真正倒逼景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摒弃侥幸心理,加快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实现“强身健体”目的。刘思敏建议,在目前10%的抽检比例上,增加暗访频次、抽检比例,并适当考虑每年退出的量化比例,增强红线意识。(记者张紫赟、甘泉、程迪、罗捷)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