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抗战时八路军770团创造又一个“南泥湾”

2017-02-17 09:28 中国军网

来源标题:八路军770团创造又一个“南泥湾”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解决根据地困难,坚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生产的战略部署。

1941年3月,王震所率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开赴南泥湾。短短3年时间,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米粮川”“好江南”。

359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1943年4月,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70团的上千名战士,在团长张才千、政委肖元礼带领下,进驻甘肃省的大、小凤川垦区,向荒山进军,开展生产活动。

由于缺乏劳动物资,加之大凤川位于子午岭林区边缘,耕地开垦相当艰难。尽管条件有限,但770团指战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开始以挖野菜、打野兽度过粮荒,以搭草棚、挖窑洞解决住房。指战员们利用废铁自己动手铸造各种生产工具,很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竞赛热潮。每人每天开荒地两亩多,有的还创造了日开荒4亩半的最高纪录,全年平均每人开荒地62亩。

他们还利用水源充足的条件,种出了陇东稀有的稻子。770团一年内全团每人生产细粮5石,两年内全团共开荒地3.4万亩,修建营房400间(孔),同时办起了山货加工等各种作坊;开展数十种副业生产。770团还修了一条车马大道,在小凤川沟门修筑一座木桥(叫七七桥),利济行人。据当年《解放日报》报道:“大凤川地区开展军民生产竞赛,每天每人平均开垦荒地2.3亩。”

770团的屯田垦荒,在边区又创造了一个“南泥湾”,曾是野山僻壤的大凤川成了“万宝川”。

作者:孟红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