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贵州省织金县大寨村 好日子 “绣”出来

2018-02-22 10:07 人民网

来源标题:好日子 “绣”出来(新春走基层)

“没想到画点蜡画就能赚钱,还不用天天来,能顾到家。”46岁的苗族妇女杨学芬20来天挣了3000元,也没耽误家里的事,这让她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幸福。

与她一样觉得“格外幸福”的,还有同村的50多名绣娘,她们当中最能干的20来天挣了7000元。去年年底,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帮扶下,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成立了“妈妈制造贵州苗族蜡染合作社”,并与电商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聘请设计师对需要的产品进行设计,然后下订单由合作社组织绣娘进行生产制作。

贵州蜡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织金县,几乎每一个苗族妇女都会蜡染。贵州蜡染笔法严谨细致,所有图案都由绣娘们一笔一笔画出来,但不需要描红的样稿,因为纹样早就印刻在她们心里。

46岁的杨学芬从10岁开始就跟着妈妈学做蜡染,学得一手好本领。但蜡染对于她来说只是业余爱好,农忙时要下地种庄稼,农闲时要进城打工,“风吹日晒的,别提多辛苦。”即便这样,日子也紧巴巴的。“十几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这几年,她要照顾身体不好的丈夫和年龄尚小的孙子,收入来源更少了。“幸亏有了合作社,做工顾家两不误,我要把好日子‘绣’出来。”

“最主要的是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提升了产品的设计水平。”在合作社负责人杨泽友看来,订单式生产给了绣娘们“稳稳的幸福”。

“这样一来,非遗就活起来了,活起来的非遗更有价值。”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表示,“‘非遗+电商’模式不仅能让非遗焕发新生,更让当地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技艺增收致富。”

“以前是兴趣爱好,现在成致富法宝,如今收入多了,在家里腰板都挺直了!”合作社绣娘阳春的一席话引得大家开怀欢笑。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作者:黄 娴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