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英媒称中国古代智慧催生“海绵城市”:与水交朋友

2018-03-23 10:54 参考消息网

来源标题:英媒称中国古代智慧催生“海绵城市”:与水交朋友

英国《卫报》网站3月21日刊登题为《将城市变成海绵:中国古代智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一文。作者为布里吉德·德莱尼。文章摘编如下:

城市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如今,不考虑某种灾难性天气事件的城市规划就如同在乌托邦中搞建设。在世界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看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的答案其实藏在传统中。

俞孔坚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创始人和院长,他以将中国古代的供水系统理念重新引入现代设计而著称。在这个过程中,他把中国一些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变成了绿色建筑的标杆。

俞孔坚的设计理念是使城市在面对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水以及所谓的“百年一遇”暴风雨时具有韧性。“海绵城市”理论是俞最为人所知的理论,即城市使用软材料和梯田涵养水源,而后可以提取利用,不使用不吸水的普通混凝土和钢筋。

欧式城市设计方法包括排水管道,但无法应对季风雨。而中国政府已经将“海绵城市”作为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的模板。

俞孔坚在接受采访时说,海绵城市关键的好处是能够重新利用水。他说:“‘海绵’吸纳的水可用于灌溉、补给地下含水层、净化土壤并用于生产。”

他说:“在中国,我们保存雨水并重新加以利用。”俞孔坚使用的策略“以农民耕作技术为基础,使农业灌溉系统适应城市环境,并吸收使建筑物适应季风气候方面的经验”。

他的第一个策略“基于几千年的中国智慧”,即“就地蓄留,当雨水落到地上时,我们必须留住雨水”。

他说:“在中国,淡水短缺。中国的淡水只有世界的8%,却要供养世界20%的人口。因此,所有从天而降的淡水都需要保存到地下含水层中。”

在农村长大、后来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的俞孔坚认识到树立“水意识”的必要性。他说:“旱季调控用水的能力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学到的一点是要放慢排水速度。当代技术是加快排水,而古人的智慧是适应季风季节,减缓排水速度,这样水不再是毁灭性的。通过减缓水流,就能滋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对缺水的地方来说,需要“在干旱的时候,把地表水储存在蓄水层,这样就不会蒸发太多”。

适应干旱的环境也很重要:尽量少用水,循环利用水。

正如俞孔坚所说,“与水交朋友”很重要。“我们不使用混凝土或硬化工程。我们利用梯田,这是从古代农民智慧中学来的……这样,这座城市就可以与洪水共存,并经受住洪涝灾难袭击。我们可以拆除混凝土,使水保护系统变成一个活的系统。”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