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吴忠礼:宁夏的历史深深吸引着我

2018-07-16 14:22 宁夏新闻网

来源标题:吴忠礼:宁夏的历史深深吸引着我

人物简介

吴忠礼,1941年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1965年毕业于宁夏大学政史系,原任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任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宁夏通志》《宁夏年鉴》副主编、总纂。长期从事西北和宁夏地方史、地方志研究工作。现为宁夏文史馆馆员。吴忠礼对宁夏地方史、地方志的突出贡献,在宁夏史志界是有目共暏的,大家都称他为宁夏的“活字典”。

1958年自治区成立 为宁夏发展创造机遇

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自治区的成立给宁夏地区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在这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个人认为有几个点非常关键。

当时,从内地开始往宁夏移民,那时候叫支援边疆建设。1953年,贺兰县金星农场迁来第一批北京人,后来一批从事小工业作坊的上海人也迁来了。这两批人在宁夏落地扎根。

新中国成立之初,从现代工业角度来看,宁夏工业基本属于空白。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先进工厂整建制整厂迁到宁夏,都是一些高端工厂,装备技术力量强,产品在市场上很对路。宁夏工业一下子提升到很高档次,工业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工业产品基本上具备一定规模。

自治区刚刚成立后,中央从全国调来了大批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对宁夏干部队伍结构、文化水平提升都起到关键作用。这些新鲜血液的输入,使宁夏经济文化实现跳跃式发展。

在农业方面,宁夏农业生产过去是浪稻子,是一种很原始的生产方式,1958年以后,使用了水稻插秧。宁夏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也比全国都要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夏不论在经济和文化上,都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没有落后。

把自己当做宁夏人 因为被宁夏历史深深吸引

1959年春天,我从安徽合肥随家人来到宁夏。弹指一挥间,59年过去了。我在宁夏上了高中,之后又考上宁夏大学政史系。毕业后,我在当地国营农场和自治区轻纺厅工作了14年。改革开放以后宁夏社会科学院成立,我被调到社会科学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

当时进社科院比较难,需要参加中国社科院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录取。由于我有一块敲门砖——《宁夏近代历史纪年》,所以我被免考。在当时,有个人学术著作的人凤毛麟角,科学院领导看到我的著作很惊讶,惊讶个人怎么写得出这样的专著,我说是因为感兴趣,花了五六年时间业余搜集整理编写。所谓的感兴趣,就是自己已经把自己当做宁夏人,作为宁夏人应该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宁夏社会科学院有很多研究所,领导问我要进哪个研究所,我坚定地说要进历史研究所,因为我已经被宁夏历史深深吸引。

从巢湖之畔来到黄河之畔,从鱼米之乡来到塞上江南。我在宁夏已经生活了59年,回头看,自己是做了些事的,特别是在历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工作方面。人民日报报道我是宁夏的“活字典”,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说我是宁夏地方志事业的拓荒者,这样的评价虽然高了,但事实上我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大家认可且实实在在的业绩。我的成长与自治区的发展不可分割,与自治区的前进是同步的。

宁夏改变没有省志历史  成立机构三大成果全国瞩目

地方志,被称为是中国地方官员的“资治通鉴”。宁夏历史上一直没有省志,地方志就是用一种特殊的体例记载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这样一部资料性学术著作,对于指导今天工作具有非常有效的参考作用。1943年,马鸿逵曾试图整理宁夏省志,并自己担任主修人,但最后没有下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给宁夏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机遇,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作为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宁夏也开展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1981年成稿的《吴忠县志》是宁夏私人编修地方志的第一部志书,也是宁夏改革开放以后编修的第一部志书。这本《吴忠县志》最终没有印刷出版,就被大规模修志淹没了。《盐池县志》是宁夏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志书,由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志书凤毛麟角,所以这部志的出版轰动全国。

宁夏编修地方志和全国是同步的。宁夏地方志的编纂是从民间开始的。1985年,宁夏成立领导编修地方志的区级机构——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第一任主任是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黑伯理,主持全区编修地方志工作的第一副主任是当时的区党委常务副书记郝廷藻,我担任第一任区志办主任。

从1985年有了机构以后,全区编修地方志的形势非常好,你追我赶,很快就做出了成果,有三个成果在全国来说都值得骄傲。第一,《宁夏省志》的出现。《宁夏省志》一共25卷,34册,2500万字,这是宁夏历史上空前的、没有哪个朝代哪个时期,能够超过这样的规模,《宁夏通志》的完成,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第二,在旧志整理方面有两个突破,一个突破是宁夏历史上能够找到的32部旧方志,全部做了整理和出版,这在全国是唯一的。虽然我们体量小,但也足以值得骄傲。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是,2016年宁夏旧方志的第一个版本——雕版刻本被影印出版,一共出了30多本,能够把一个省的旧方志最原始版本找到,原貌呈现给后人,提供给学术界,提供给社会,我们是全国唯一的一家。

出版25部著作成就等身  动力源自对宁夏的深厚感情

在做《明实录宁夏资料辑录》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科学院从台湾订购了两套《明实录》,一套是库存,一套在阅览室供读者使用。为了搜集《明实录》中的宁夏资料,我数次往返于北京,用三年时间把4000万字的《明实录》从头看到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许多图书馆既没有复印设备,又没有检索系统,只能靠阅读和抄写等原始办法来完成资料搜集。经费紧张我就托人找免费大学生宿舍,如果找不到宿舍,就住在图书馆旁的地下室。手指头结了茧子,屁股坐出了褥疮。每到一处搜集资料,图书管理员都被我给感动了,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

1986年,我开始做《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当时复印机已经出现,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宁夏的资料勾出来,然后去复印。《清实录宁夏资料辑录》之后,我又做了《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做这本书我一共看了249本资料,将每个资料的出处都标明,便于别人研究,这是人梯的作用,做学问就是要甘为人梯。

为了积累资料,我总结了八个字:在家出家,带发修行——这真实反映了我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完全融入历史研究的事业里去,所以我到社科院成果出得多、出得快,先后出版著作25部。之所以能够下得了那样的苦,完全是因为我对宁夏的深厚感情。

夕阳为霞尚满天  全家要再为大庆做贡献

自治区成立50大庆时,我还精力旺盛,给大庆搞了两个献礼项目。今年宁夏60大庆,我虽然老了,精力不济,但也不甘寂寞,又编纂了《贺兰山志》,现在70万字已经编纂完成,正在审稿阶段。下一步我还准备再出一本《宁夏方志50年》。

我今天取得的所有成果和我老伴的贡献密不可分,因为我不会电脑,所有工作全是“手工操作”。大学时候,我和老伴同在历史系,在做学术研究和材料搜集工作时,老伴成了我最重要的助手,经常帮我整理抄录。有时候,我会在资料上勾勾画画,龙飞凤舞地写出来,老伴需要仔细甄别后整理成文,与此同时,她还要把注释从原著里找出来抄录,工作量巨大。文稿抄录以后,女儿负责打印,老伴再进行校对定型,我只负责第一稿。

我非常高兴的是,党中央非常关心宁夏的发展,自治区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相信宁夏的学术发展、历史学研究、地方志编纂也会随着全区的发展一步步走向更高层次。(记者 贺璐璐 蒋萍 王小梅/采访整理 )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