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与黄沙搏斗30年,昔日沙洲变绿洲

2018-09-21 11:11 新华网

来源标题:与黄沙搏斗30年,昔日沙洲变绿洲

围巾、帽子、雨披、胶鞋、铁锹,这些物品是杨登云家里的老物件儿,一直伴随他在沙漠里艰苦奋斗了30年。

杨登云是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羊场湾管理站的一名治沙工人,1988年,刚满18岁的他加入了白芨滩治沙的队伍。一晃30年过去了,杨登云在沙漠里扎了无数个草方格,种了无数植被,与此同时,他也从青丝到白发,不仅脸庞被晒得黝黑,手上因为种树也磨出了无数个茧子。

初入沙漠沙地为席天为被

8月28日,记者跟随杨登云来到了他曾经治沙的沙区,坐在沙丘上,他慢慢回忆起当时治沙的情景。

“沙漠里没有路,就一点点用石子儿铺,再沿着路向四周扎草方格、种树。”那个时候,杨登云每天早上七八点钟就背着稻草、麦草进入沙区。春天风沙大,沙尘暴袭卷过后,工人们的眼耳口鼻里全是沙子。到了夏天,中午工人们就在沙地上搭起遮阳篷,坐在发烫的沙土上休息,“午饭就是自备的干粮和水,但常常吃进嘴里全是沙子。”

草方格固沙技术是治沙人经过摸索研究出的固定流沙、涵养水分的有效方法,杨登云干了30年,早已是扎草方格的熟手,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扎700多个草方格,种800多株植被,“先将麦草扎成一束一束的,然后在沙地上围成一个个方格子,再用铁锹轧进沙中,留一小半麦草竖立起来,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地坚立在沙地上。”杨登云介绍说,时间一长,草方格中心就能结成沙结皮,流沙也就被成功固定下来,此时再往里栽种植被,存活率就能大大提高。

在沙丘边缘,杨登云扒开草方格周边的沙土,曾经流动的干燥性沙土也慢慢长出了旱生沙生植物。杨登云说,即使方法再有效,在沙漠里种活一株植被也十分不易,刚扎下去的草方格,转眼就能被沙尘覆盖,工人们只得反反复复补种,直到固定住流沙。

今日绿洲绿树做伴鸟儿盘旋

在运用节水滴灌以前,杨登云和同事们在治沙路沿线深挖建设了许多大小不等的蓄水池,从黄河引水至蓄水池,再利用白色的塑胶管,从水池引水给一个个草方格浇水,以此提高植被的存活率。可是,这种漫灌方式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明显。

“以前治沙真是辛苦,不像现在路也通了,技术也更先进了。”在杨登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大泉治沙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远处的沙漠与治理后的绿洲相隔一线、蔚为壮观,在保护区的北面,因治理时间较长,已长成杨树、柳树等林带,时不时有鸟儿从空中盘旋飞过。数据统计,目前白芨滩治理沙漠总面积达63万亩,控制流沙100万余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营造了一条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挡了从毛乌素沙漠深处飘来的阵阵黄沙。

杨登云说自己治沙30年,从未想过转行,但他始终对家人心存愧疚,因为每天一进入沙区治沙,往往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难以照顾到家庭,儿子的生活学习都无法照料,“幸好他比较争气,现在考上了大学,我也放心了。”

今年暑假,杨登云带着儿子来自己治沙的地方参观,“我儿子还把照片发在他的朋友圈,开玩笑说这是他家的后花园。”聊起这些事情,杨登云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容背后能感觉到他由衷的自豪感。

现在白芨滩保护区进一步对已治理的沙区实行了管护。每天一大早,杨登云就骑着摩托车赶到自己负责的区域,给裸露的空地补种植被,给长成的灌木浇水、抹芽、除草。他说,希望自己在白芨滩保护区一直干到退休,将一生都奉献给这片土地。(记者 梁小雨)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