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扁担的货郎、卖破烂的伙计、磨剪子的师傅......时光流转中,越来越多的老行当消失在北京街头。然而,有一类老手艺人却背着旧行囊追赶新潮流,踩着“天猫双11”的变革节奏寻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别看双11还没到,爱打扮的老顾客们已经开始忙活了,什么付定金、领津贴、装购物车,别提多热闹了……”当记者站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小工作间内,听到42岁的老裁缝张建华说出这句话时,多少感到有些惊讶。除此以外,他还熟知天猫第一批旗舰店的诞生记、信手拈来双11的成长往事,并能对北京消费者的习惯变迁侃侃而谈。
显然,像张建华这样日复一日穿针引线的裁缝师们,已经在老手艺与新机遇之间“缝补”出一架穿越之桥——不论是网购的司空见惯、双11的年度狂欢,还是消费升级的大势所趋,都真切地改变过他们的生意和生活,并将他们日积月累的改衣、制衣工艺磨成了一棵“常青树”,在北京悠久浩荡的文化生活史中,一次次争荣吐绿、焕发生机。
奋斗篇 比没觉睡更苦的,是一星期都没单子
在东四环边一幢橘黄色的高楼下,记者找到了张裁缝自制的广告牌。其实,它就是一块简单的塑料布,上面写着:“磊发制衣改衣”几个大字。接到记者打去的电话,张建华从旁边一条不起眼的通道中走出来,他打开门锁,带记者来到他的工作间。
记者好奇地问道: “地点有些隐蔽,进出都要开锁,不怕顾客找不到吗?”张建华答道:“嗨,现在我的老顾客占八成,找我的人多半要电话预约后再来。”说着,他抬头示意记者看看自己的作品——一件件新鲜出炉的成品服饰在最靠近房梁的地方高高悬挂,紫色的双面羊绒大衣尽显尊贵,在这间烟火气浓郁的屋子里格外显眼;镶着金边的旗袍,仿佛在空中勾勒着女性的曲线美。
张建华的妻子也在,她与记者打了个招呼,便赶忙坐到一台缝纫机前开工。顷刻间,一块布料之上,只见机器轻轧,丝线摇曳,踏板在裁缝师的脚下“嗒嗒”作响,这是缝纫机工作时独有的声响。这声响是八九十年代多少个家庭偏爱“播放”的歌曲,此刻它正在北京繁华的东四环边,一间五颜六色的工作间内悠悠回荡。
时光回到1993年的夏天,江苏人张建华拿到初中文凭,便追随老家的哥哥来到北京。他决定拜这位裁缝哥哥为师,“记得当时轻工业是热门,我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成了一名北漂。”
确如他所说,八九十年代,轻工业正呈中高速增长,且1979年至1989年期间平均增长达14.3%。不过,张建华那时的日子可远没有现在好过。当学徒时,正是吃得多的时候,“豆芽2毛钱一斤都舍不得买”;学成之后给别人打工,为了多挣点钱,他可以一个星期每天只睡4个小时。
攒下一些积蓄后,张建华于1999年开了自己的小店,坐标是寸土寸金的王府井百货商场。那时是靠商场巨大客流量带动缝补生意。2004年和2008年,由于租金太贵,张建华先后搬到了位于东三环外的万惠商场和东四环边的社区院内,直到今天。
在第二次搬家之后,张建华迎来过比没觉睡更难过的日子:一个星期都接不到单子。睡不了觉还能挣到钱,没有活接却意味着艰难度日。张建华回忆道:“大多时候我们夫妻俩一个月也就挣4000块钱,刨去吃喝住宿,也不剩什么了。”当网购的风起云涌分流了实体店的客流之后,张建华意识到,从前的经营模式必须做出改变。一方面,他的指间依旧触摸改良着各等布料的棱角,另一方面,他开始琢磨如何追赶“这个节奏好快的北京”。他在淘宝上打理自己的网店、与淘宝婚纱店合作,还在口碑网上给自己招揽生意。
对于张建华来说,那些艰苦的日子不仅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也练就了他的平常心。
天堂篇 双11培养的老客户,让一年四季都有得忙
“我现在挺幸福的。”回忆了苦中苦,张建华的脸上多了从容的笑容。北京既让他领略了生活的严酷,也让他体会到温情脉脉之处。
网购激发了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并使网友对大批现实中尚未谋面的服饰一见倾心,而这无疑给裁缝师带来新的商机——如果新买的衣服需要去个袖长、扎个裤腿或是整体更改尺码,都可以找裁缝师来做修补和完善。
“记得是从2013年开始,我第一次感到双11也能影响到我的生意。那年双11之后的两个月里,我接到的订单量暴增,日夜忙个不停,最累时仍是一夜不睡。”
据张建华介绍,按照他的以往经验,每年的10月是结婚比较集中的月份,需要制作和修改婚纱的人占了客户群中的大部分,其余时间则生意平平。可让他惊喜的是,在2013年双11之后的一个月里,他接到的单量是10月的3倍之多。
记者问他:“那大都是小活吧,像您说的截个衣长之类的。”张建华眼中立刻闪过一道光彩:“没错,但我从来不拒绝小活,顾客认可你了,小活中就有潜在的大客户。这些不需要做广告的客户群,永远都跑不了。”
时间验证了张建华的判断,那些在双11瞬息暴涨的客户流逐渐沉淀下来,变成了老朋友,老裁缝的名气渐涨,收入颇丰。这也是直到现在他都对当年的双11记忆犹新的原因。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8年双11,张建华有什么新的憧憬?张建华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
“其实今年不用提前休息储备精力,干了这么多年,已经熟悉这个节奏了。”张建华瞥了一眼墙上的挂历,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张建华说,火爆的双11订单量为他培养了许多老客户,这些消费者的信赖使他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
“我也怕今年双11忙不过来,专门把媳妇留在北京了,她的手艺比我‘拽’。”张建华的妻子听到这句话后笑了笑:“本来我这个月想回家看孩子的,我发现这两天小区快递已经多了,还是留下来帮帮他吧。”
愿景篇 弥补“北漂”25年,从未好好看过北京的遗憾
让张建华对双11消除紧张感的原因,还有消费与服务的同步升级。张建华告诉记者:“从前顾客把衣服拿过来,我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网上买的。毕竟商场的衣服面料大多厚实些,做工也精细。现在可不一样了,我记得2012年淘宝商城更名‘天猫’,出了一大批品牌旗舰店,那衣服质量真看不出什么区别了。尤其是这一二年,经我手的网购的衣服,质量越来越好。”
在服务方面,张建华说:“比如我2013年接双11衣服单子的时候,人家花两三百元从淘宝买的裙子大了,来找我改小一号。我就趴在缝纫机前改上两到三个小时,按市场价收人家八十元,我也累、顾客也觉得贵;现在呢,我就告知顾客天猫有无忧退换货服务,您换个合适的号就好了。”
张建华还告诉记者,北京是一座飞速奔跑的城市。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金、刷卡到支付宝结账、物流代付,他不仅要跟上经营模式的变化,还要更新这些细枝末节。在他眼里,这也是一个轮盘般的城市,一切都在向前,可时尚却常常复古,“以前花哨是时尚,现在许多顾客反而觉得简易是新潮。”
谈到未来,张建华畅想道:“再多干点活,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好好看看北京,等老了再回老家去养老。”
从1993年到2018年,张建华与北京人偏爱的流行服饰相伴整整25年,可他鲜少看过北京这座城市的风景。即使是这样,北京却给了他家一般的安全感,他与无数个北漂一样,说到“北京”二字就会心动:“我过年回老家,跟家人们吃吃喝喝,很高兴,可那个感觉像是在旅游。正月十五一过,我搭朋友的车从老家往北京走,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好像要回家一样。”
对于这位老裁缝来说,不论是平日的生活还是天猫双11的节日,都像是一盏从未暗淡的油灯,在每天上午9点半到夜半两点,准时照亮他的小小工作间。而他亲手触碰过的一针一线,也全部化作五彩斑斓的燃料,被来来往往的顾客从这件工作室带到楼宇间的大大世界,既为北京的时尚华灯动情飞舞,也温暖着普通百姓的细腻生活。
殷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