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7日结束访华行程离开北京。访问期间,中日双方表示将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专家认为,安倍此次访华释放出正面信息,对促进双边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安倍晋三访华期间,中国领导人同他举行会见会谈,双方还举行了纪念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和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达成诸多共识,取得务实成果。
分析人士认为,中日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双方一致确认,将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妥善处理历史、台湾问题,维护两国关系政治基础。“两国领导人通过会晤就双边和国际局势达成若干共识,进一步提升了互信,为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说。
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政治、创新、金融、海关、体育等领域10余项政府间合作协议。高洪说,两国各领域合作是安倍晋三此次访华的重要目标,而“政治关系的改善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是外界关注焦点。论坛期间,中日着力将第三方市场合作打造成务实合作的新支柱。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
“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说,中日通过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推进项目实施,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第三方实现共同发展。
双方一致同意,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实际行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对此,高洪说,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主张维护多边主义和开放的自由贸易体制,这既是双方的共识,也是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将为国际社会提供良好典范和重要支撑。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认为,此次中日签署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的本币互换协议,以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双方更加紧密的合作有助于防范风险,为世界经济稳定提供助力。同时,两国在维护自由贸易方面肩负重要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可以作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两国人文交流不断升温,2017年中日间人员往来突破1000万人次。双方一致同意开展更加广泛的人文交流,将明年作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高洪表示,要增加中日关系的强度和韧性,就需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正确看待彼此的发展,最终将民间友好转化为两国关系的牢固基础。
吕耀东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的大方向。40年后的今天,双方应认清时代潮流,趋利避害,使两国关系持续向好,未来更加成熟稳健。
“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来之不易,既源于两国高层的政治引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应当倍加珍惜。希望两国关系在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基础上,行稳致远。”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说。
新华时评
面向未来,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7日结束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回国。此次访问取得积极成果,对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访华期间,中日领导人举行会晤、会谈,双方都认为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表达了推进双边关系行稳致远的期待。国际舆论乐见中日关系积极发展好势头。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此访显示日中关系升温,是积极的一步。
两国一系列经济合作文件的签署成为安倍此次访问的生动注脚,双方决定重启货币互换协定、放宽中国人赴日签证条件、开展高科技领域合作等。中日两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开展经济领域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的“推进器”,扩大经济领域合作,将巩固两国关系的向好势头。
中日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安倍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都表达了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意愿。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时刻,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一致发声,无疑将鼓舞世界大多数国家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一带一路”是中日合作的新平台。安倍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在广泛领域加强合作,包括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这意味着日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更加积极务实,而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举行也表明双方正在由共识转向机制化实践。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是两国领导人从双方长远利益考虑、着眼中日关系发展大局相向而行的结果,是两国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倍加珍惜。面向未来,要重信守诺,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双方已达成的共识行事,建设性地处理矛盾分歧。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在重回正轨基础上不断得到新发展。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7日结束访华行程离开北京。访问期间,中日双方表示将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专家认为,安倍此次访华释放出正面信息,对促进双边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安倍晋三访华期间,中国领导人同他举行会见会谈,双方还举行了纪念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和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达成诸多共识,取得务实成果。
分析人士认为,中日两国利益高度交融,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双方一致确认,将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妥善处理历史、台湾问题,维护两国关系政治基础。“两国领导人通过会晤就双边和国际局势达成若干共识,进一步提升了互信,为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说。
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政治、创新、金融、海关、体育等领域10余项政府间合作协议。高洪说,两国各领域合作是安倍晋三此次访华的重要目标,而“政治关系的改善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是外界关注焦点。论坛期间,中日着力将第三方市场合作打造成务实合作的新支柱。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
“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两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说,中日通过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推进项目实施,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第三方实现共同发展。
双方一致同意,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以实际行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对此,高洪说,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主张维护多边主义和开放的自由贸易体制,这既是双方的共识,也是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将为国际社会提供良好典范和重要支撑。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认为,此次中日签署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的本币互换协议,以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双方更加紧密的合作有助于防范风险,为世界经济稳定提供助力。同时,两国在维护自由贸易方面肩负重要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可以作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两国人文交流不断升温,2017年中日间人员往来突破1000万人次。双方一致同意开展更加广泛的人文交流,将明年作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高洪表示,要增加中日关系的强度和韧性,就需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正确看待彼此的发展,最终将民间友好转化为两国关系的牢固基础。
吕耀东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了两国持久和平友好的大方向。40年后的今天,双方应认清时代潮流,趋利避害,使两国关系持续向好,未来更加成熟稳健。
“中日关系重回正轨来之不易,既源于两国高层的政治引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应当倍加珍惜。希望两国关系在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基础上,行稳致远。”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说。
新华时评
面向未来,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7日结束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回国。此次访问取得积极成果,对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访华期间,中日领导人举行会晤、会谈,双方都认为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表达了推进双边关系行稳致远的期待。国际舆论乐见中日关系积极发展好势头。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此访显示日中关系升温,是积极的一步。
两国一系列经济合作文件的签署成为安倍此次访问的生动注脚,双方决定重启货币互换协定、放宽中国人赴日签证条件、开展高科技领域合作等。中日两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开展经济领域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务实合作是中日关系的“推进器”,扩大经济领域合作,将巩固两国关系的向好势头。
中日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安倍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都表达了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意愿。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时刻,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一致发声,无疑将鼓舞世界大多数国家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一带一路”是中日合作的新平台。安倍表示,日方愿同中方在广泛领域加强合作,包括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这意味着日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更加积极务实,而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举行也表明双方正在由共识转向机制化实践。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重现积极势头,是两国领导人从双方长远利益考虑、着眼中日关系发展大局相向而行的结果,是两国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倍加珍惜。面向未来,要重信守诺,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双方已达成的共识行事,建设性地处理矛盾分歧。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在重回正轨基础上不断得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