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黄帝陵前只一眼,便是上下五千年

2018-10-31 12:57 北国网

来源标题:黄帝陵前只一眼,便是上下五千年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圣地新时代·骑迹更浪漫——2018全国骑行者集结延安大型活动的骑行者队伍来到了位于延安黄陵县的黄帝陵景区。

平时好动的骑行者们来到黄帝陵外,都一改平时的活跃状态,变得安静庄重起来。他们一个个就像是从远处归来的孩子,前来看望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辈,一言一行,莫不充满着谦卑。


骑行者们在黄帝陵景区内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解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他的英魂就安详地躺在黄陵县的黄帝陵。黄帝陵又称桥陵,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整个桥陵山体浑厚,气势雄伟,门前沮水三面环绕,陵中参天古柏遍地,因而更显灵气逼人。据统计,黄帝陵里有古柏八万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达三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在庄严的轩辕庙中,有一棵传为黄帝亲手种植的古柏,七人合抱犹不围。这棵“世界柏树之父”五千年来,一直昂首挺立在风雨中,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不叫人惊叹和敬畏。


黄帝陵轩辕庙内黄帝手植古柏,5000余年来依然生机勃勃、昂然挺立

站在黄帝陵前,不禁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黄帝征东夷,战九黎,一统华夏,从此中华民族由蛮荒跨入了文明。炎黄始祖为以后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奠定了万世之基,为历代中华的伟大复兴凝聚了最大的向心力。

站在黄帝陵前,任何人都是谦卑的。走在桥陵古道中,连每一次叹息都显得过于沉重,生怕掩盖了来自远古深处的韶音,那如同天籁的韶音里,有老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结束了上午延安市区的骑行后,骑行者们于下午4点到达黄陵县黄帝陵。在黄帝陵的北门下车后,骑行者们先是惊叹于黄帝陵陵区景色的幽深壮美,接着便对在黄帝陵骑行跃跃欲试了。很快,骑行者们调整好队形,从轩辕庙开始骑行,“感觉非常好!”一名骑行者说道,“这里的景色太好了,十分适合骑行!”


骑行者们在景色优美的黄帝陵山道上骑行

骑行者们向上骑行至离黄帝陵石碑不远处的停车场,一路上,骑行者们不忘停下欣赏一下黄帝陵优美的景色。

很快,骑行者们都陆续到达了黄帝陵祭亭,黄帝陵祭拜大典开始啦!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祭祀黄帝成为国家制度。隋唐以前的祭祀中,黄帝的天帝身份相当突出;隋唐以后的祭祀中,黄帝的帝王身份更加受到重视。历史上,从西汉起便先后有多位皇帝亲临桥山黄帝陵祭祀或致祭文;近代以来,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都在黄帝陵留有亲笔祭文和题词。

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甚至祭祀观念和祭祀礼仪也都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无论怎样,在黄帝进行祭祀仪式都体现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中华民族精神,而每一位祭祀者都希望这种精神的主旨能够传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句话对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适用的。华夏民族这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无论把枝桠伸向何处,根却始终在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五千年的风雨过后,再回首,依然会记得来时的路,征程万里,殊途同归。

黄帝陵前只一眼,便是上下五千年。把心放在这里歇一歇,我们会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贾玉静(QC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