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助推农业发展三部曲之二:科技小院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

2019-06-06 09:3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科技小院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

曲周的盐碱地治好了,农大老师们并未功成身退,而是开始了新的征程。

“我们这一代面临的形势不一样了,我2004年来曲周实验站驻站时,就发现随着粮食增产,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越来越多,生态环境堪忧。如何既让人们吃得有营养又不影响环境?我们开始探索研究粮食的‘高产高效’体系,提前10年为国家农业的绿色发展找方案。”农大教授张福锁说。

曲周政府给予农大科研工作不遗余力的支持。2006年,曲周县无偿拨给农大300亩地,作为“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研究基地”。张福锁、李晓林等人组成的农大科技攻关团队,通过科学测土、配方施肥、选用良种、规范管理,很快摸索出了一套“粮食高产高效”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体系。2007年,曲周县打造2万亩优质小麦标准粮田项目,在农大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项目大获成功:每亩地增产小麦100斤,同时节省肥料、人工、电费等开支30元。

试验成功的喜悦并未维持多久,如何让科研成果进入农民地头的问题又摆在眼前。为打通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张福锁、李晓林等人决定发扬老一辈农大人的精神,走出实验室试验田,深入农民当中调查和服务。

2009年,农大与曲周在白寨乡共建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老师、研究生从实验站走进村里,在农民地里搞科研做试验,“科技小院”应运而生。

问科技小院的缘起,李晓林笑道:“是偶然产生的。我们想从农民的角度考虑怎样高产高效,就在村里建了个联系点叫科技小院,传播科技知识,起初只是个门牌号,后来发展为一个神奇的地方。”原来,农大曲周实验站距离白寨乡20多公里,想了解当地农民生产习惯、方式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的农大师生们,每当从实验站赶到白寨乡地头时,习惯早干活早收工的农民都已回家了,压根就碰不到人。为此,李晓林想到在白寨乡找间房子,既能就近搞科研调查服务农民,又能免了师生们远距离奔波没地儿吃饭和休息的问题。于是,白寨乡政府对面一个荒废已久的小院,收拾后成了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

有了科技小院,农大师生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十几项丰产技术全都应用到了生产中,示范基地的玉米平均亩产量比往年多了200多斤。眼见为实,乡村干部和农民纷纷找到实验站,请求建同样的科技小院。除了小麦、玉米,瓜农也来了,果农也来了,实验站来者不拒,边学边干,从传统粮食作物到瓜果蔬菜,一个个不同类型的科技小院出现在曲周大地上。据统计,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建立以来,科技小院先后研究引进105项各类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水稻、苹果、香蕉、菠萝、芒果、草莓等45个作物体系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65套,发表学术文章224篇,其中SCI论文35篇,编写专著9部,研发6个产品,先后申请专利8个。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

记者采访时,恰遇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教授杰夫来曲周洽谈科研合作。他说:“这里的技术创新让我印象深刻,我就是来谈技术转让的。我们也推广技术,但和农民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曲周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国际小农户研究专家Ken Giller指出:科技小院这种扎根农村助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典型案例。

“我们的科技创新是参与式创新,我们和农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农民的经验有时候比理论更管用。”张福锁举了个例子,“研究得出土地要灌三次水才能保证粮食产量,但农民指出,当地水少,可以灌水后压实土地减少蒸发,灌两次水。实施后不仅一亩地可节水40-50立方米,而且效果比灌三次水还好。”

中国农大依托“科技小院”建立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科研教学新模式,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目前,中国农大和其他涉农单位合作,已在全国23个省市建立了120多个科技小院,为“三农”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的同时进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

农大研究生叶松林在王庄科技小院开展工作已经半年,还要待一年半。“生活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不用说了,最主要的是把科研放在地里,能真正解决问题帮助到别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我毕业后想做农业物流网,在这儿跟农民交往深了,比自己家人还了解,产生了亲情,也锻炼了交流能力,对我以后的创业非常有帮助。”

46年来,从农大曲周实验站走出了三位院士、两任农大校长、70多名教授、300多名博士硕士,为曲周县培养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骨干。

责任编辑:李若晨(QN0046)作者:颉亚珍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