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澳大利亚汉学家寇志明:中国一直在改变中前行

2019-07-25 01:56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澳大利亚汉学家寇志明:中国一直在改变中前行

“中国,一直在改变中前行。”澳大利亚汉学家、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文系主任寇志明(Jon Eugenevon Kowallis)教授告诉中新社记者。

“1993年初,我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偏僻山沟的一所学校里教中国文学,当时没有互联网,我夜里听短波,英国广播电台说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那是邓小平南巡以后。我告诉身边研究中国的同事们:‘中国在经济方面有了突破,会大有好转!’他们都不相信。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个美国人,定居澳大利亚20多年,做着有关鲁迅的学术研究,寇志明的人生,颇为传奇。

从父亲那里,寇志明第一次听到“中国”。他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一个小城。父亲是工程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陆军中尉被派往欧洲,在法国战场见过挖战壕的中国劳工。中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写一篇读书报告,他选了赛珍珠的小说《大地》,里面那个中国农民的故事让他感动。进入高中后,偶然读到斯诺的《西行漫记》以及《大河彼岸》,后者几次提到鲁迅,引起他的好奇心。他邮购到了《鲁迅选集》,是杨宪益和他夫人戴乃迭的英文译本。在《呐喊·自序》中,他了解到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这与他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而《狂人日记》写得很特别,非常吸引人。《阿Q正传》则是一部很幽默的讽刺作品。他很惊讶:中国还有这样的书?他相信,读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他了解中国以及整个世界。

高中即将毕业时,寇志明决定申请有“东方学”专业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他。他说:“我那时认为中国是东亚最重要的国家,但大部分美国人都对中国知之甚少,这就让他们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影响。我想帮助美国人多了解中国,而不是只听媒体和政客的高谈阔论。”学中文,读东方学,寇志明一点背景都没有,付出了很多心血。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因美国和中国大陆还没有正式建交,寇志明便去了台湾留学,继续学习中文。当时台湾还是戒严时期,鲁迅的书是禁书,但他仍想办法从香港带进来读,在白色恐怖中读书更加深了他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离开台湾后,他到夏威夷大学攻读硕士课程,做鲁迅旧体诗研究,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东方语文系读博士。3年后,他以“鲁迅早期思想研究”这个题目申请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奖学金,到他一直很敬仰的北京大学进修,跟王瑶、孙玉石及南京大学赵瑞蕻教授学习,还跟钱钟书通过信,到过他家请教。

初到北京,正赶上电影《阿Q正传》拍摄完成,寇志明被邀请参加首映式。现在,他还经常放给学生看。因为电影没有英文字幕,他便亲自担任口译。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人们生活还很简单。寇志明记得,公园里只有“果皮箱”没有“垃圾桶”。的确,街上也真的没有垃圾。冬天靠烧煤取暖,也没有太多的污染。汽车很少,大家出行都是自行车,他认为中国很环保,他很喜欢。

在北大两年的研修学习完成后,寇志明得到北京外文局专家的工作。一年后,他回美国完成了另一个博士论文题目。根据博士论文完成的论著《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旧派诗人研究》的出版,奠定了其学术地位,他经常收到邀请去世界各地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初,他被墨尔本大学招聘为教中国文学的讲师,3年后转到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

寇志明说:“我很高兴地看到无论是中国学界还是西方学界,现在都对鲁迅的早期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的历史价值会越来越重要。年轻人可以通过鲁迅了解中国的过去。这很重要,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展望未来。”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