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应对老龄化挑战 打造人口“新红利”

2019-09-01 01:5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应对老龄化挑战 打造人口“新红利”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2027年之前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中国人口正处于发展转折期,老龄化等结构性挑战要求我们寻找更加积极的应对方案,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打造人口发展“新红利”。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丰富的劳动力和平稳的人口增长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生育政策不断做出积极调整,这对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多优势具有战略性作用。

中国自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与世界平均水平同步,中国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岁至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日前,在全球化智库(CCG)举行的“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圆桌研讨会”上,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执行主任陈欣欣指出,老龄化加快体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均寿命的延长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压力。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意味着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这种趋势将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向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提升生育率对稳定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中国的出生率和新出生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成本大幅增加。“优生优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较为富足的家庭还是收入一般的家庭,父母抚养小孩的目标已经不再停留于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而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标准的成长条件已经逐渐成为新生代的标配,优质的养育意味着不菲的费用,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养育一个小孩已是比较大的负担,更不用说养育多个小孩了。

其次,鼓励生育的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生育成本急剧增加和传统生育理念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要想提高生育率,需要通过鼓励机制引导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我国在推广计划生育时,曾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在一些领域给予照顾和优先优惠,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精神鼓励。这种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全面鼓励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我国2013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和2016年开启“全面二孩”政策时,配套的鼓励机制并不健全。如果与新生育政策相配套的生育鼓励机制进一步改进完善,相信会有更多的适龄生育人群响应政策号召。

再次,开放的多元思想对传统生育观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在现代社会中,“养儿防老”的作用正在逐渐下降,传统生育观逐渐被打破,高昂的育儿成本也间接推动了这种趋势。不孕不育症患病率提高,也成为影响我国生育率的一个因素。

维持稳定的生育率,保持人口平稳增长对我国在经济新常态阶段创造发展新“红利”具有战略意义。针对当前遇到的种种人口结构性挑战,我国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

在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与新生育政策适配的生育鼓励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减税政策对生育小孩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提高民众的生育意愿,可以在已有的减税政策基础上,适当增加对生育小孩特别是二孩的家庭予以优惠鼓励。同时,也应切实保障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假期福利和基本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在生育小孩方面的各种压力。

保障教育安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提高民众生育意愿。随着民众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成为家庭养育小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如果能够在扩充现有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并考虑将义务教育覆盖到0到6岁儿童阶段,将进一步减少育龄夫妇的养育负担。

在社会舆论方面,普及科学生育观有利于我国稳定生育率。通过舆论引导并推广生育能力人工智能评估等技术,可帮助适龄人群从根本上预防因错误判断或不当行为导致的不孕不育症。

此外,进一步完善生育辅助技术监管,扩充相关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实施质量也是创造人口发展新“红利”的有效方法。

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源泉与动力,面对更加严峻的人口结构性挑战,我国将根据国情变化,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为创造新的发展“红利”付出更多努力。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