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我的老师是‘网红’”——教育改革创新让学生们更爱上课

2019-09-18 05:19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我的老师是‘网红’”——教育改革创新让学生们更爱上课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还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各地各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一批打破传统、敢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涌现并成为学生喜爱的“网红”,更爱上课的学生们正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教育的甘甜。

普通课变“爆款”:不只为求知,更点燃火种

“创新型国家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需付出更大精力,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上海市教委主任、曾在大学任化学专业教授的陆靖说。

教育不仅要装满一桶水,更要点燃一把火。上海近年来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创新始终,一大批思政课纷纷“触网”: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策划人顾晓英主持的“时代音画”公开课,吸引了全国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专家学者;复旦大学推出“中国系列”课程,组织顶级专家教授为学子们量身打造,重构课程,并拓展延伸至中小学各学段……借助互联网,校园的“墙”被打破,优质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燎原”。

上海交通大学思政课教师施索华的课常被学生“秒杀”,独到的见解和风趣的语言被制成精华版“网帖”,在校园论坛上收获回帖无数。施索华认为:“老师除了要在课程和课堂设计上匠心构思,点燃学生求知欲和思维火花,更要尊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将立德树人理念全过程、全方位贯穿。”

网红课制造:工匠精神冲破教育“舒适区”

在网络慕课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门传统文化公选课——《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就“精致”到引来了数万人选修。

主讲教师于凡是学校国防教育学院一名教师。为提升课堂效果,他会留心观察课上学生的反应,调整下一次的讲课内容和方式:“这一句用什么案例解读最合适,哪个环节增加什么样的互动,都是反复设计的。”

“我选了两年都没有选上”“大学不上一次真的遗憾”……在学校,于凡的课一座难求。选课人数往往多达上千人。教务处只好增加班次,提升每班人数限额。

把“水课”升级为“金课”,于凡认为,教师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勇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探索教育规律,让学生“听得懂,也乐意听”。

“网红科普”:照亮偏远地区孩子的心灵

“10分钟分析激光原理”“30秒讲明白地球停止自转会发生什么”……过去一年里,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发布了近200条科普短视频,大多以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为由头。这为他带来了500多万网络粉丝,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他在网上收到好友申请,很多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发来的。

“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不均衡。如果能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弥补地区间教育资源的鸿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李永乐说。

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9%,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普通教室348万间,93.6%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74.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互联网带来了机遇,放大了个人价值,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更要让‘育’的分量更重,用知识照亮他们的心灵。”李永乐说。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使创新教育服务成为可能。如何跨越千山万水,深度推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化发展?更多的“网红课”插上双翼,让教育均衡的“光束”抵达更远地方。

执笔记者 姜微 兰天鸣 参与记者 仇逸 杨思琪 赵琬微 胡浩 潘旭

(据新华社上海9月17日电)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