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中国> 正文

70年大寨的“变”与“不变”

2019-09-19 01:08 中国新闻网

来源标题:70年大寨的“变”与“不变”

中新网晋中9月18日电 题:70年大寨的“变”与“不变”

作者 杨杰英

初秋的太行山中,90岁的劳模宋立英坐在自家的小店里签名售书。店内,从历史书籍到老式挎包,各种“大寨”元素的土特产品琳琅满目。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村,这个以艰苦奋斗精神而著称的小山村,浓缩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迁,承载了中国农民几代人追求温饱和富裕生活的梦想,影响了一个时代。

据官方资料统计,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大寨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约1000万人次,来自世界134个国家的2万余名外宾也曾慕名而来。

而宋立英作为迄今为止大寨村任职时间最长的村干部,见证了大寨的发展历程。1947年,宋立英成为大寨村的第一个女党员和第一任妇联主席。

从17岁到63岁,在近半个世纪的村干部生涯中,宋立英为大寨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农业学大寨”时期家喻户晓的劳动模范。

“过去非常艰苦,白天填沟造田,晚上回来修房子。”作为曾经的大寨“铁姑娘”队队员,宋立英向记者讲述大寨的创业史。大寨的沧海桑田,虎头山作证。

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又趁着月光建成了新农村。如今,这个与时俱进的村庄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1994年开了小店,现在收入能过万元(人民币,下同)。我刚开始签名售书的时候,笔还拿不利索。现如今,每天多的时候能签上百个名。”起初习惯了集体组织、安排农业生产的宋立英,自从在自家院里办起了旅游纪念品店,收入翻了几十番。她也接触到了很多新鲜事物,包括扫码付账等。

“不论大寨怎么发展,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一点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宋立英如是说。

对此,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凤莲深有同感。“大寨成为典型,不是因为生活水平高,而是在于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郭凤莲的带动下,大寨村先后成立了八家实体公司,解决了大寨村以及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大寨村的酒、醋、面粉、杂粮等产品也以“大寨”命名,还成立了大寨绿色农副产品公司,吸纳了大寨及周边200多人就业。

现在的大寨山清水秀,街道整洁,游人络绎不绝,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每年要接待近50万游客,100多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

从“农业学大寨”到“红色大寨、旅游大寨、绿色大寨、产业大寨、文化大寨”,时代不断赋予大寨精神以新的内涵。用郭凤莲的话来说,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是大寨发展的法宝。

从前的“苦人树”到如今的“乐人树”;昔日的“大寨田”和“新农村”已作为文物被保护;昔日的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到目前的近5亿元。

如今,郭凤莲正在忙着开发大寨村联建六馆的事情,包括大寨英雄谱、中外友人纪念馆和中国名村展览馆等。郭凤莲说,想把昔日消失了的大寨的人和大寨的事,用可以记录的方式全部记录下来,来守住大寨的文化,守住大寨的“魂”。

70年大寨,“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不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完)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